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科普过大年、科学过新年 | 科普阅读: 为什么要读? 怎么读?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李文瑶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打开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浙江省科协推荐了11本科普书籍,内容贴近生活,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多个领域。

科普阅读为什么要读?又该怎么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阅读推广大使”郑永春为科普读物撰写了寄语,让你走进科普阅读,读懂科普读物。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读书显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读书的时候,你坐在书桌前、沙发上,身体不再处于运动状态。这时候,读书还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吗?这是很多人很怀疑的事情。

事实并不是这样。你想想看,读书的时候,你看起来似乎很放松,但心无旁骛,注意力特别集中。读书的时候,你的身体虽然没有移动,但是你的眼睛在盯着文字和图片,没有看向他处。大脑在高速运转,摄入新知识,结合你已有的认识和经验,重新进行梳理,形成系统化的思维。

在读书过程中,心灵是宁静的,大脑是专注的,工作是高效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读完书后,并不会觉得虚度光阴,而是觉得特别充实。

在我们强调的全民阅读行动中,一直强调文史哲等社科类图书的阅读,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科普阅读,它的重要性和价值长期被低估了。

科普阅读有几个方面的益处。

首先,科普阅读可以指导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人工智能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跟人工智能相比,人的优势在于创新创造能力,在于能够与其他人共情,互相满足情绪价值,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情绪,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都需要科学方法作为指导。科普阅读帮助我们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次,科普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你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再次深入大自然的时候,你就有了独特的眼光,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而是窥见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则。当你了解了地理和天文之后,你会知道钱江潮不仅是美景,还是月球引力牵引海水起伏的结果。你会知道日食、月食、流星雨、天气等都是天地日月运行的规律在起作用,可以准确预报。当你看到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你不仅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要知道那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

最后,科普阅读,不仅能得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看穿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且有勇气去面对,找到一个安放我们心灵的所在。

书是这个时代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一个家庭最贵的装修是书房,一个人的气质体现在书架上。但社会上短视频横行,流行快餐文化,快速变现,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时代的洪流中。相比碎片化、短暂停留、即时满足的短视频,一本经典科普图书,是作者几十年科研训练的积淀,是长期研究的结果,能够深刻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

科普阅读的方法指导很重要。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动机。兴趣是科普阅读的前提,你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用的图书。天文地理、博物百科、物理化学、工程技术,每个领域不太一样,你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作为阅读主题。

其次,要适应认知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读图画书,中年级的学生以图文书为主,而高年级以文字书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类和故事类图书一般三七开。到了初中,则是五五开。到了高中,应该反过来,知识类文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普阅读,应该占到七成以上。

最后,要通过输出提升阅读效果。与文学类图书不同的是,科普图书中大多没有故事,没有人物的悲欢离合,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去读,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他是怎么研究的?通过研究有哪些新发现?这些新发现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科普阅读的收获,是系统化的知识和深层次的思维。让我们从直觉感性上升到抽象理性。阅读的时候,要多圈画,把名词术语圈出来,把具有思想性的话语画出来。要通过思维导图,把不同层次的知识分门别类,理清思路。更进一步,还要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把读书成果分享出来,通过读者的反馈,促进自己的思考。

从五四运动赛先生进入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社会上还经常在争论什么是科学?为什么要学科学。科学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外来词,还没有融入我们的文化,这跟我们缺少科普阅读有关。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普阅读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郑永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