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点燃科学之光 照亮青春梦想 记“科普明智 筑梦未来”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

□本报记者彭溢

探月探火工程、北斗卫星导航、机器人应用、传承中医瑰宝、食物营养奥秘……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教育厅主办,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科普明智筑梦未来”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自2023年10月末至12月末,共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省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13位专家学者,分别走进全省13个市地中小学校,为青少年带来了优质科普课,并在龙头新闻科教频道面向全网推出,在省内中小学校掀起了学习科普的热潮。各中小学不仅组织学生聆听了科普课,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专题科普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科技报国之志。

科普有料有趣激发学习热情

整合优质科普教学资源,“科普明智筑梦未来”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讲授的13堂科普课,既有关注前沿科技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又有关注自然、宇宙的《昆虫科普专家说》《开启宇宙之门》,也有关注自身健康的《科学运动健康随行》《关爱眼睛健康共筑光明未来》,还有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非遗传承之漆彩鎏金》《创意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等等。专家们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对科学知识和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料又有趣的科普盛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在13个市地的中小学,科普课场场爆满,共计3000余名学生现场聆听了讲座。黑龙江省“十佳科普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李传江走进哈尔滨市第156中学,以《传承航天精神激扬青春梦想》为题,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深刻诠释了中国航天精神,勉励学生们仰望星空,追逐梦想,脚踏实地,努力拼搏。

在大庆市靓湖学校,学生们积极与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姚智慧互动交流。“姚教授关于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的科普讲座,让我领略了前沿科技的魅力,使我脑洞大开,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时代学生,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该校学生张曦文说。

在佳木斯市第六小学校,学生们围坐一起,观察佳木斯大学生物与农业学院教授罗志文带来的蝴蝶幼虫和成虫标本,探秘蝴蝶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绥化市第十中学,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黄志欣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漆彩团扇,感受非遗大漆艺术的独特魅力。

花式科普活动放飞科学梦想

省内众多中小学校不仅组织学生通过龙头新闻同上优质科普课,还开展了花式科普活动。

航模组装、航天知识竞赛、筑梦航天手抄报、航天主题班会……齐齐哈尔市天齐小学组织二到六年级1383名学生聆听航天科普讲座后,开展了《心系星辰逐梦航天》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普及航天知识,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钻研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种子。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民乐小学校组织1000余名学生开展了以“食物营养的奥秘”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低年级组以“现在我要这样吃”为话题,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食物、不挑食,并开展了“晒晒我的健康餐”活动;高年级组开展了营养健康知识竞赛,设计了“一日家庭食谱”,丰富了学生们的营养知识,让学生成为家庭健康饮食的“小顾问”。

佳木斯市第十中学开展了“追逐智能之梦,科技创造未来”主题系列科普活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创新活动,智能世界微小说创作、智能科技幻想画创作、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身边智能设备调查等,使学生感受到智能科技进步之快以及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牡丹江市光华小学组织学生收听科学运动讲座后,还邀请专家针对少年儿童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紧急处理方法作了详细讲解。“听了讲座,我对科学锻炼技巧,运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我会坚持科学锻炼,塑造强健体魄。”该校学生贺静然说。

科学教育加法筑梦科技强国

“科普明智筑梦未来”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是我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活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及科学课程,做强科普品牌活动,推动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省林业科学院伊春分院红松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巍巍,在伊春市南岔县东方红学校,以《小兴安岭骄子——红松》为题带领大家走进原始红松林,了解小兴安岭的生态地位、红松林的生态功能,以及科学家们为红松林的有效经营与修复所作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等,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导他们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东方红学校科学教师刘剑荣说:“通过专家生动翔实的讲解,极大弥补了课堂容量的不足,希望今后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

讲授《创意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课程的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王璐阳说:“‘科普明智筑梦未来’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培养主动探索、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筑梦科技强国,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