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一年进学校图书馆1019次”, 也需辩证看待

近日,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2023年图书馆全年数据。数据显示,西北工业大学进图书馆次数最多的是一名本科生,2023年进图书馆1019次,一年借书最多的是一名航天学院博士生,共借876册次;湖北大学在馆学习时长最长的是一名微电子学院的同学,超过3000小时……

一连串的数字,可能让很多学生自叹弗如。一年进图书馆1019次,相当于平均每天都要去三次,而在馆时长3000多小时,即使以一天10小时来计算,一年下来也要有300多天都在图书馆里,这可能和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活安排并不一样,的确也让人佩服这些学生的毅力。

看了这样的新闻,有的人会感叹“太牛了,绝对是学习的榜样”,也有人怀疑“可能是舍友太糟糕”“这样的统计没什么意义”,当然更多学生会不由得拿自己进图书馆的次数、借阅书籍的册数做对比,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然后立誓下学期也要多泡在图书馆里。

其实这倒未必。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有人喜欢宅在宿舍看书,有人喜欢图书馆的氛围,有人喜欢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有人就喜欢在实践而不是书本中学知识,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看一些知识类短视频、网课、纪录片同样也可以汲取知识,学习的目的只要达到,方法不必苛求一致。

况且,图书馆进得多不代表借得多,借得多也不代表看得有质量,借一部红楼梦可能一学期都读不完,网络小说倒是可以一天刷一册。如果盲目效仿他人、追求泡图书馆的时长而不是质量,那么与个人的学习能力增长可能也并不能成正相关。

因此对于这些指标,我们还需辩证看待。图书馆进得多,图书借阅得多,肯定代表这个人很有毅力,愿意坚持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他个人来说,这是最适合的方式。但是仅此而已,这能不能被推而广之,能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甚至被当作学霸的标志,还是要划一个问号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以进出图书馆次数论英雄失之偏颇,如果只追求进出次数而一天进出多次,很难说是科学学习。如果学习可以变得这么简单,那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苦于努力后还是无法获得好成绩了。关于学习方法,肯定还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人们总想找到一种学习方式的模版,可以把每个学生都刻进去。但仔细想想,这恰恰才是最偷懒的方式。学习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是掌握要领,最简单的便是一直模仿和重复他人已有的方法。学别人花大量时间看书,这肯定是最简单也最偷懒的方式,因为甚至都不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直接省略掉苦苦寻觅学习方法的过程,但对于个人最终是不是能真的提升成绩、增长知识,那就未必了。

无论希望学生如何发展,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自由且独立的、专属自己的眼光,对应地,我们对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不仅仅只停留在某几项指标。就像除了待在图书馆,有充分时间去认识这个社会的真实运转过程也很好。

因此,对于每年大学图书馆公布的这些数据,我们选择性地去理解和接受即可,为别人的坚持鼓掌,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