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好老师?

最近频繁曝出几件“人民教师”辣眼睛,毁三观的行为事件,比如上海已婚女老师出轨16岁学生的事件,比如陕西榆林一高三班主任办公室强吻女学生事件。这些有违师德的行为不配为“老师”,那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好老师呢?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大学》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说明品德的重要性,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再到近代教育理论,都融入了对师德的研究和重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都意在说明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古代,师德被高度重视,在选聘老师上,首先看中“师德”。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已经设立相关学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对应的教师也出现了。到了西汉,教师的聘用已形成规制,有了一定的选拔程序。据《汉官仪》记载,大概是这样的:“生事爱敬,丧没如礼。身无金痍痼疾三十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书“某官某甲保举”。由此可见,西汉时对于聘用教师的要求就很严格了。推荐教师需要提交保举状,要有德行、有学识,还得身体健康,且第一点就强调“师德”。如果品德有问题,即使学识再深厚也无法被聘用。

此后的历朝历代对“为人师表”的教师师德同样都极为重视,教师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被视为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唐朝,中央官学对教师订立了专门的考课制度,以决定升迁、奖惩。到了北宋时期,对教师选聘和素质要求进一步规范,首创了“教官试”制度,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不仅考察教学业务,还包括教师本人的品行操守。明朝时期,对教师素质管理全面制度化,国子监设有“绳愆厅”,专门监管教师的言行举止,如果发现有不当之处,就会上报并进行纠正。

发展到近代,陶行知、蔡元培等一批“万世师表”用他们自身的教育实践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了一个高尚师德的典范。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师德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蔡元培也极为重视教育工作,他曾说:“什么是师范?范就是模范,为人的榜样。”他不仅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而且他本人作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时时处处作出表率,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师德榜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若要育人,一定先要律己。“师者,人之模范也。”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让我们一起重温古代师德师风,做真正育人的引路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