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美国AI领先, 引发中国教育反思, 双减持续发力, 培养孩子创造力

最近一段时间,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既ChatGPT后,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再次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Sora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在我看来,有3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AI的发展速度让所有人为之震惊。仅凭几行文字提示,AI就能生成一段近乎可以达到影视级别的视频。

第二,面对不断迭代升级的AI大模型,给电影特效、短视频等行业带来巨大的颠覆,越来越多的人在忧虑自己会不会被技术“替代”。

第三点原因,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就是,Sora给教育界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尤其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为什么顶级的科学技术创新总是在美国诞生?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很难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在AI时代,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变革,才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人才,才有可能带来科技领域的突破。

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们的学生整体缺乏创新能力,导致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育存在3个突出性问题:

其一,传统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依稀记得,2009年,国际上一个教育评估组织,曾对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创造力的测试。测试结果是,中国青少年的计算能力名列全球第一,但想象力却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调查结果公布后,当时,引发了国内教育界长时间的反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束缚住了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毋庸讳言,传统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理念和模式,负有很大责任。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整天被淹没在“题海”中。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之下,可以说,很多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感受这些变化,当然就谈不上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样,基于功利的教学思维,我们的教育形式更多地停留在了知识灌输阶段,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惯性教学方式,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其二,我们教育的“内卷化”。

在基础教育之中,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便从小就让孩子投入到“教育竞赛”中,上补习班,请家教,这些课堂之外的教育资源比拼,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相关课题组,曾对全国各地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睡眠达标的比例为19.6%、2.3%、59.9%,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达标。睡眠时间不足,不仅危害我国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同时,还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激活,影响学习效率。

在高等教育上,2013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6万人,到了2023年,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10年时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近两倍。

为了提升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选择提升学历,这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对于今天的研究生来说,“内卷”已经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欠佳、原创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其三,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在不断“内卷”之后,进入就业市场表现如何呢?

毕业即“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很多大学生都能感觉到的。从现实来看也确实如此,教育培训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在国家统计局去年8月、停止发布全国青年人失业率数据之前,2023年前6个月,中国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在逐月攀升,最高上升至21.3%。但与此同时,高级技工、创新人才的匮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短板。《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才、大而不优,欠缺高质量人才。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近五分之一,但高质量人才不到1万人,不到全球的十分之一。

另据《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数据统计,目前全球AI人才每年的需求量增长规模达78%,美国在AI领域的人才规模遥遥领先。美国AI人才总规模是我们国家的近2倍,其中技术开发人才大约是我们的3倍,基础研究人才超过我们10倍。

所以说,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突出瓶颈。

针对教育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我们也认识到了其对国家发展带来的阻碍。因此,近些年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也在拉开。其中,影响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教育改革,就是3年前实施的“双减”政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的就是,一,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二,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通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就是要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双减”政策也为我们国家全面夯实人才积淀,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及民族复兴伟业。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一些孩子和家长的状态在逐渐走向轻松。2022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先后两次面向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进行了“双减”政策后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家长表示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缓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和时间压力。

与此同时,在缓解部分学习压力后,学生也有了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进行其他兴趣的培养。这意味着,“双减”政策在推动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上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也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双减”实施两年多来,学科类线下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超过95%。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减少,降低了普通家庭过于高昂的家庭教育投入,同时,也让社会形成了一种,以相对平和心态来改善孩子受教育的氛围。

另外,更重要的是,“双减”政策实施推动了教学教育理念深刻变革,目前正着力把教育重新拉回到育人为本的轨道。以育人方式,让学生们在社会各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们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人机协作等能力,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OpenAI推出文生视频模型Sora后,在中国教育界引发了新时代下的“钱学森之问”。然而,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社会各界必须坚持“双减”政策这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家长、孩子要形成合力,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推动教育的这一次深刻变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