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尚明桢
2月29日,六级大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朗公庙镇一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内,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教授茹振钢与学生们蹲坐在地头,他拔起一株麦苗,麻利地捋净根系,“你们瞧,8个分蘖,前段时间的极端天气对这个品种小麦的影响不大。”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不停地做着笔记。
从大田里回到学校,茹振钢嘬了几口水,又来到校内的科研基地,指导学生们开展科研实践。“你瞧,拴红绳的麦苗就是我们的科研新品。‘矮抗58’与南半球禾本科野草结合后,对白粉病、叶锈病近免疫,高抗条锈病。此外,籽粒也从长形变为圆粒形,更易灌浆,皮薄面多籽粒饱,口感更好,亩产更高。”他欣慰地向记者展示科研团队的喜人成果。
培养有情怀、有本领、有冲劲的实用性人才是茹振钢一直操心的事。“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是在黑板上种地,在黑板上开工厂。”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茹振钢虽然工作繁忙,却不敢懈怠。过去一年,深入田间地头,俯身科研院所,考察工厂车间,65岁的茹振钢与助手团队往返辗转于黄淮麦区的20多个区县、60多块小麦示范基地,全国100多家相关企业扎实调研。在锻炼学生俯下身子搞科研的同时,他也发现,高校与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和校内实习,忽略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很少联合企业力量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造成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茹振钢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培养经济生产、社会生活需要的适用性人才显得极其重要。
去年,茹振钢的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今年全国两会,茹振钢将围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