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吕雅萱
每年两会,就业问题都备受关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24年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在GDP增长目标与上年持平的背景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就业目标略有调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从2023年的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5.5%左右,与2023年一致。
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占新增劳动力一半,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目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克明对界面新闻表示,就业总量压力背后,经济增长减速是导致就业岗位增量不足的根本原因,此外,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倒闭破产而解聘、解雇员工,也导致员工失业现象上升。而结构性就业矛盾表明,社会对新兴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教育培养人才具有滞后性和周期性,学校不能及时培养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于是新兴产业人才“一将难求”。
“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主要是指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供给不足”,吴克明分析,当前老百姓对医疗和教育的意见仍然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优质教育机会”供给不足、不均衡现象以及优质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很明显,这些公共服务都还不能满足城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占新增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稳就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本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受雇工作比率均逐年下降,2011年到2021年间,本科毕业生从80.7%跌至65.3%,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从84.1%跌至64.4%。近三年来,由于受到2020-2022年三年疫情影响,加上2023年经济形势未见好转,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吴克明认为,从大学生需求角度来看,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决对策。为此,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由于内需、政府投资和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因此,应该着眼于扩大消费、政府投资和出口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从大学生供给数量的角度看,吴克明认为,政府应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稳定高校招生规模,控制高校扩招速度,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外延式”扩张转变到“内涵式”发展。此外,从大学生供求结构的角度看,吴克明认为,政府和高校应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以优化、均衡大学生供求结构、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3月4日在委员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拓展岗位、优化服务,形成了一整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对离校还未就业的学生,相关部门还建立了实名制台账,对困难大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
加快推进“新职伤”试点扩面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界面新闻注意到,随着以平台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路径,2022年7月,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截止2023年9月,已有共计668万人纳入了职业伤害保障范围之中,但与我国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相比。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就关于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提出了建议。她向记者介绍,试点一年多来,各试点省市累计做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3.2万人次,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切实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权益,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不过问题依旧存在,比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宣传力度不够,理赔流程较长等。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仅涵盖7个省市、4个行业、7家平台企业,覆盖面仍相对有限,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周燕芳在提案中指出。
周燕芳建议,一方面,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试点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同步协调试点地区与其他非试点地区间的横向交流,落实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衔接。另一方面,建议逐步扩大新就业形态的试点平台企业范围,将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管理较好、参保意愿较强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切实扩大可享有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权益的就业人员范围。聚焦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更加公平、制度更可持续、服务更加便捷、责任更加清晰,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在全国推开进一步奠定基础。
她建议,由国家人社部牵头,综合试点经验,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筹资机制、保障内容、承办方式、监督管理、工作要求等。
同时,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内容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流程并提高事前预防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保险服务的获得感和便利性。进一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拓展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展保障责任、地域、行业及企业。创新保险产品,满足新市民在意外、疾病、职业风险、未来养老等方面需求,并针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升级,降低服务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