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
不同专业形式不一样,有的仅是面试,有的是笔试+面试,也有的专业还有上机、实验或其他实践性测试。
但无论什么专业,面试环节不可少。
有不少机构和专家将面试宣传的很神秘,还命名曰为“结构化面试”,把考生“结构”的有点迷糊。
【结构化面试的含义】
其实是所谓面试结构化,就是指面试的内容及形式。
一般的面试结构是3项:
个人陈述+问题回答+答辩
面试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
个人陈述一般应控制在2~3分钟区间,内容一般应包括3部分:考生对对所报专业认识+对报考院校了解+未来专业发展规划。
问题回答是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一般是现场随机抽取试题,考生回答。
答辩是考官针对考生个人陈述和专业知识问题回答情况对考生进行现场提问,这提问没有“方向”,但一定与考生陈述、回答及专业知识相关,主要深入考察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及创新意识,只有回答得体,没有标准答案。
【面试考官人数】考官人数一般是5人或7人。
现场当然还会有记录员等工作工作人员。
【决生复试,专业素养是根本,心理素养是关键】
考生决胜复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需要较好的心理素养。
过去复试,曾有过这样一则案例:
考生进了面试室,一见到考官,就紧张起来,脸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大一会,才想起来向考官问好:
“各位专家上午好……”
“不不不,是各位考官上午好……”
“不不不,是各位专家、考官上午好……”
考生如此紧张,面试是如何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呢?
现实中,紧张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有,它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表现——人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时,人的神经系统会发生暂时性紊乱,导致思维短路甚至身体调节功能丧失。
紧张多发生在一些陌生、关键场合——一个人要面对许多人的时候就会紧张,特别面试、相亲等这样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场合更会引会人的心理紧张。
实际上,人的紧张并不是全场的,一般只发生刚开始的时候,3分钟后,人的情绪、心理就会趋于舒缓,就会心平气和下来,我们且称之为“3分钟紧张定律”。
人之所以会出现精神紧张,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面试结果重要,对结果过于担心,患得患失;二是因为自己“经得场少,见得世面小”,个人经验不足的缘故;
对于前者,考生要坚定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肚中有干货”,面试一定过。
对于后者,考生需要进行必要的仿真模拟训练。根据复试面试流程,设置真实的面试场景,找老师、同学、朋友等“陌生人”进行仿真模拟:门如何敲,躬如何鞠,好如何问,站立行如何得体大方,双手胳膊如何“安放”……
经过十次、二十次的仿真训练,面试流程了然于胸,一切习惯成自然,开场就进入状态,就不会有“三分钟紧张了”……
另外,破解“三分紧张定律”,平湖一柱还有一个训练“绝招”,必要的考生朋友可一试:就是走到在大街上,面对陌生人大喊三声“我是最优秀的,我能行!”这个时候,众人皆会驻足侧目,会以异样的眼神看你,议论纷纷,“这个人精神有毛病吧”,……
这个时候,如果你仍然能够旁若无人,我行我素,说明心理素质真正坚强起来,不会再惧任何场合、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坦然面对,区区一个研究生复试,就更没有什么好紧张的了?哈哈!
最后,祝愿各位考生,复试顺利,金榜题名,一战成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