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公考从来不公布考题,但公考的历年真题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烂大街的公考真题既是考生们津津乐道的第一手备考资料,也是考生们衡量自身水平的权威度量衡。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打量公考是从真题开始的,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公考,都是从第一次参加考试开始的。公考最好的老师就是公考本身,一个考生上岸的早晚,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第一次实战以后的自我反省。
猴子上了一辈子树都没能造出梯子,人关于经验教训的总结却俯仰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同样如此,在这次全国省考联考之后,很多考生悟了。
真题本身毫无意义真题作为为数不多能够窥探公考一二的工具,它确实很重要。题型构成、题量大小等等基本信息都是从真题上得来的,仅就考生入门来讲,真题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公考不是学科知识点的检验,公考的命题规律不受固有考点的束缚,公考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年都在变。所以单从真题本身来说,不总结命题逻辑的真题练习毫无意义。从这一点上说,道理跟埋头刷题是一样的。没有复盘的刷题,不管是不是真题,都是自我安慰式的浪费时间。很多考生的最大感受就是备考收获满满,考试磕磕绊绊。因为真题的全部意义在于提炼同类型考题的解题思路,打磨变形考题的解题工具。在鱼缸里你总能徒手抓鱼,但到了海里你必须有捕鱼的工具。公考真题,脱离了这个变得毫无意义。公考谈不上智商在真正的步入考场之前,不少考生是笃信公考等价于智商的。因为公考的智商论有着肥沃的社会土壤,不曾经历过公考的人被玩坏了的脑筋急转弯诓得五迷三道,公考上岸的人标榜高智商自抬身价,公考失败的人宁愿相信自己笨也不承认自己懒。当所有人都在给公考编织智商的外衣时,身在局外的小白们就成了谎言最大的受害者。当一个智力正常、判断力正常的考生从考场走下来时,最想说的不是再让我聪明点,而是再给我点时间。
因为对这个年纪、这个学历的年轻人来说,公考考题压根还达不到定性智商的高度。从考试结果上说,高分考生并非智商高,而是准备更充分,日常总结的思路和准备的工具更多。
智商最大的特点是,无论你怎样后天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度。但翻开公考历年真题,有多少道是你看着答案不能理解的?给到足够的时间,有多少道是你压根做不出来的?
如果真正意义上去经历了一次公考,还是放不下智商的执念,那智商确实……
上岸是分段式目标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公考都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一次性上岸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笔试不一定进面,进面不一定过面。
对于大多数上岸的考生来说,反复参加笔试和面试,从笔试和面试的尸山血海里闯过来成了一种常态。上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成了分段式目标。去年过笔试,今年过面试,笔面都是老鸟的交锋。
既然上岸是分段式目标,那备考不必急于求成。不因为笔试失利就动摇上岸的决心,不因为面试翻车就否定面试的意义。当你把上岸看成一个既定结果时,备考路上每坚持的一小步,都是迈向岸上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