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科学教育, 要让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心”跳动起来|AI背景下教育创新访谈

[编者按]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出,“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在人工智能(AI)发展背景下,怎样以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办学又有哪些新探索?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创新访谈”系列今起推出,邀请沪上知名学校校长,畅谈如何创新办学,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本期嘉宾: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校长仇虹豪

连贯课程激发兴趣提供发展“沃土”

问:人工智能特色教育是从什么时候走进我们学校,又是怎样走近学生的?

答:我们学校是浦东新区的“智慧校园”,也是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项目实验校,同时又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精准教学实验校和上海市项目化的实验校。建设人工智能课程,我们是在之前积累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问:我们做了哪些硬件和软件的更新?

答:我们在校园里做了一些AI学习场,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要和学习场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学校里打造了智能生态园、AI视觉实验中心、AI体验长廊、AI编程教室和AI+元宇宙探究学习中心,通过AI互动体验设备,营造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AI技术,动手实践AI作品设计,探索AI背后的原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问:在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里打造人工智能课程,开展特色教育,有怎样的优势?

答:是的。因为有九年的时间,我们在人工智能课程设置方面,就会有连贯性,帮助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小学初中一贯课程分为三大类:侧重于体验感悟的基础课程、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进阶课程和注重应用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

问:课程是层层递进难度增加的吗?

答:不同层次的课程对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从面向大班化基础课、通过选修的社团课,这些孩子从有兴趣到带着课题探索、实践和迭代形成作品,然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科学“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

问:我注意到,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施,都是“面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的素养难能可贵,我们是怎么培育的?

答:在我看来,应该不仅仅是教学生人工智能,还要引导学生用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去创造,还要培养他们面向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结合了学校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把真实场景留给学生,并抛给他们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解决。

问:在学校里,我们是怎样给学生创造“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

答:有时候,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也是很“难”的,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有非常高的热情,也有主动性。比如我们的学生设计了基于视觉的垃圾分类检测器,基于人脸识别的创新实验室门禁,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菜谱推荐系统(结合快乐厨房课程)。又比如,学校里有一个生态园,里面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开发了《会说话的植物》项目,运用微信扫码让这些植物“开口说话”,那我想,在ChatGPT背景下,能不能用AI给同学上一堂植物课?能不能有进一步新的探索?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下,他们设计了语言识别的“植物百科”系统,不仅可以播报植物的名称、科目、介绍它们的花期、象征意义,还能进行交流互动。

又比如,我们东校图书馆里的图书管理员鲍老师是一位听障人士。孩子们在借书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交流困难的问题。我们老师就问人工智能试点班的学生:能不能做一个手语翻译系统,帮助鲍老师和同学沟通?孩子们聚在一起,开发了一款手势识别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识别简单的手势帮助鲍老师更好地和同学们进行沟通。

问:我听说您也是一位“天马行空”的校长,经常给孩子们出题?

答:是的,我总在想,万一我的一些“想象”真的被孩子们实现了呢?

我们马上要迎来建校纪念日了。我给孩子们安排了几项任务:学校校史陈列馆里的展品,要实现数字化的、智能化的、AI讲解员?学校里的特色景观,能否也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来宾进行讲解?他们目前正在努力,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给孩子们出题、布置任务是让他们觉得:我能参与其中,我能用我所学的知识和我的尝试体现我的价值,这对启发、鼓励孩子是很重要的。

小学初中阶段,是最好的为学生种下科学“种子”的时期。科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多种能力的培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素养”。希望我们能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的那颗热爱科学的“心”跳动起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