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陆缘
实习生陆雁彬
AI能够取代记者职业么?“人人都有麦克风”等于“人人都是记者?”自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流量焦虑……
4月2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江城武汉(详见此前报道)。
8名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代表,与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7所高校400余名学生代表,以及300多名青年记者代表交流,答疑解惑。
以下是现场交流内容:
新闻现场保持高度新闻敏感
学生代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去发现并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并能将其很好地传播?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曲小岑:当一个新闻热点或者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出现,在新闻现场,往往会有数家媒体记者争相报道。这时候在新闻现场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捕捉别人没有发现的画面。同时及时找准切入点和报道角度,制作符合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产品。
例如,去年西藏发展论坛上,我在会场的一个角落发现一个外宾咨询一位从事藏学的老者关于藏医学的知识。令我意外的是,老者竟然用英语回答外宾的问题,就像扫地僧一般的画面。当时我的摄像在拍空镜头,我随即拿出自己手机拍摄,并剪辑成视频,发布后传播效果非常好。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
学生代表: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涌现导致信息纷繁复杂,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人人都会写新闻,人人都会做记者”的误解,某种程度上,还会产生对专业记者的污名化,也让我们新闻学院的学生有些迷惘。请问您作为资深记者,面对外界的误解,应如何看待?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雷蒙:我认为“人人都有麦克风”并不等于“人人都是记者”,一名合格的记者,一定是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养,除了在新闻学院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你所在的新闻单位也有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所以专业记者绝不等同于所谓的“网红”。
比如,对于一个热点事件的报道,也许我们会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会深入调查,将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作为专业记者,承载着引导、普及、说明情况、传达信息等重要的使命。在鱼龙混杂的时代,需要更多专业记者的声音。
养成良好职业素养,便不会有职业焦虑
学生代表:过多的信息接触、情感流露,会不会造成职业倦怠?
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记者邢晓婧: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我个人来讲,为了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工作上,我会主动过滤掉一些在我看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比如尽量少用一些社交软件。
作为新闻记者,我会时常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你还在学校,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积累。我相信这些日积月累的经验,一定会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正向反馈。
AI很难取代记者职业
学生代表: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作为专业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呢?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李琳:以前我们追求的是有一只金话筒,但是现在是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不可否认,自媒体的发展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专业媒体报道的人来说受到了挑战。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我们专业媒体人的一个永不放弃的追求,只是说我们的表达方式、分发的平台、呈现的效果,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我们也在积极地拥抱这个时代,伴随着AI的不断进步,可能有些人会说“那AI都能写稿了,你们记者怎么办?”其实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记者作为一项有温度有能量的工作,它是很难被取代的,就像AI再怎么写,它无法听到士兵的呼吸,AI再怎么写也无法进行像人一样的深度思考。
所以我们的记者只要带着脑力、脚力、体力和眼力去从事媒体工作,我们就始终能承担起媒体的责任。最后,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勉励自己:永远饱含深情,永远保持热爱,永远奔跑在路上,永远不停地思考和书写。
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生代表:想请教您,有没有遇到过在自媒体时代的流量焦虑,媒体转型焦虑?怎么样去应对这种心情?我们都知道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专业的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好流量,用好流量,发挥好它的正面作用?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雷蒙:我以前主持的节目是当地的品牌节目,原来在电视端是收视率排名前三的节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发现虽然收视率还不错,但是开机率却很低。
媒体融合时代,我们曾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拍小剧、拍笑话,当时只是想如何博取新媒体的流量,后来我们发现这条路走错了。新媒体是我们的手段,不是目的;流量也是手段,不是目的。
于是,我们倾听观众的诉求,通过新媒体直播的方式连线相关部门当面解决观众的问题。节目叫做“接诉即办,办给你看”。看就是指看实际效果,看情怀、看导向、看故事。没想到这个方式在没有追求流量的情况下,反倒得到了大量的传播。
我们并没有按照新媒体的传统算法去计算视频时长,发布时间段,超越了这些博流量的做法,只是利用新媒体针对性的传播作用,把一件帮忙的事说清楚,大家在转发的时候,能够非常有力度的促进这件事情的解决,我们“帮您解决事儿,帮您办实事”放在了核心点,至于流量,作为手段,在我们的视频中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是否怀疑过新闻这份职业?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同质化?怎样获取好线索好故事?
当天下午,8位“好记者”与部分在汉青年记者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从工作到生活,青年记者们踊跃提问。
工人日报社记者兰海燕从事记者职业38年,他告诉在场青年记者,自己从没有怀疑过新闻这份职业,因为他热爱这份职业。每天都是在忙着想选题,想策划,“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没有时间去怀疑它。”兰海燕说,这么多年以来,他只想把工作做好,没有职业焦虑。
扬州日报社记者胡俭分享了自己收集新闻线索的方法,他说早年间,他会逢人塞名片,如今是加微信,广交朋友。同时制作一个线索库,“有的线索不一定当前用得上,但是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他说道。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叶文波聆听了此次宣讲,他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管是宏大地见证中国发展的故事,还是默默坚守一个岗位奉献一辈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
“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我们要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出更多富有感染力、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闻报道。”叶文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