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 唯成绩论碎了, 但更要警惕唯品德论

一位考生因为虐猫,即便专业课排名第一,却也被所报考的学校刷掉了。坦率地讲,这事儿要是放到十年前、二十年前,真可能被认为“小题大做”。因为“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这种说法,在唯成绩论强盛的年代是没有太大权重的,也就是说,唯成绩论笑傲江湖很久了。

甚至,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人们一度认为学习好,品德就好。以至于我们真要是追溯各届“三好生”,会发现成绩好是主要的。然而,在这场“隔山打牛”的围猎声势中,我们会发现唯成绩论“碎”了。也就是说,人们开始关注考生在成绩好之外的行为和后果了。

实际上,比起“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人们实在无法接纳一个虐猫者继续通过知识的梯子向上攀登,因为谁也拿不准,虐猫者借助知识的梯子会干出怎样的坏事来。因为就现实来讲,借助知识的梯子攀登得越高越远,如果不能善用,危害往往更大。

当然这是舆论层面比较理性的一种声音。而比这更为激进的另一种声音是“为猫报仇”,就是“我不管你未来会不会继续干坏事,但是既然你已经干坏事了,那么总要受到惩罚吧”。怎么说呢?这种声音多数时候并不是单独呈现,但是却真实地出现在“评论区”。

所以,整体上去看“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的前前后后,大概是逃不出“忧未来坏”和“报过去仇”这两个范畴。可仔细去看整个过程,所涉高校却是全程被动:一方面,学校们在舆论层面回应得很被动,除了解释回应,真是不敢节外生枝;另一方面,处理层面也是基于“网友反映”在动作,也就是说,单就高校来讲,即便有原则,但是并不是主动出手去做考生背调的。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网友反映”,即便原则一五一十地摆在学校们的纪律里,唯成绩论还是权重很高的。因此前面所说的唯成绩论碎了,也只是舆论发酵这个前置起了大作用,而对于多数日常来讲,唯成绩论依然是多数人的“真理”。

要知道,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能进入好大学,实现阶层跨越。正如谷爱凌所说:“只要足够渴望和足够努力,我就能做到任何事情。”这就是唯成绩论教导我们的。虽然现在有人把唯成绩论翻译成优绩主义,但本质上只是叙述主体在变化,并没有真正打破对一个人单一性考量的思维和标准。

这种矛盾之下,赢家和输家就会借助各种纷争释放仇恨和耻辱。所以,看似是持唯成绩论和持唯品德论的两股社群力量在较量,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优绩主义正在走向某种“失控”。因为即便是在学历贬值的当下,一位考生可以拿到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对很多人来讲依然是值得艳羡的事情。

所以在看待“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一事,就不能简单化为“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更多要从社群分化、原则标准、情绪对抗等层面去综合看待。因为只有如此,所涉的几所高校(考生的母校、考生的意向学校、考生的调剂学校)才能不那么被动。

说到底,学校只是选拔和培育,按规则办事就行,舆论真要是抓着学校的胳膊、按着学校的手处理事情,真不见的是什么值得欢呼的事情。因为回到虐猫行为本身,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品德问题,这个学校很多时候是管不了的。换句话说,能管也是管行为和结果,至于思想如何驱动,品德如何释放,父母都不好保证,学校又能怎么办呢?

因此,接下来所涉学校如何处理虐猫考生,舆论层面最好不要太强势的插手。我们虽然能预料得到,考生的调剂学校兰州大学在即将开始的调剂工作中,可能会跟南京大学一样把虐猫考生刷掉,但是我们依然要搞清楚,唯成绩论碎没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警惕唯品德论。

毕竟,比起唯成绩论来讲,唯品德论这种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更容易走向另一种极端化。说到底,成绩即便代表不了一切,但是起码它能真实反映考生的学识水平,但是仅凭口口声声和旁人评价,就得出品德如何?思想如何?这可能更靠不住。

所以,在面对“虐猫考生专业课成绩第一被刷”一事,不管事情走向最终如何,我们都要搞清楚,这不只是虐猫的事情,也不只是唯成绩论或唯品德论的事情,而是好和坏如何在既定的社会中被标定的事情,它涉及到:标准(多元)是什么?谁来评判?谁来惩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搞不清,局内人被动将会成为一种死循环,甚至走向牺牲品的道路,也是迟早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