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4月10日讯(首席记者丛黎通讯员李均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医院发展的百年大计,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永恒主题。为加快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及科研教学等综合能力,集团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学科建设年”,持续深化开展“学科能力提升工程”,对标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以重点学科为引领,以协同发展为引擎,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由人治到法治的学科评价体系,全面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守护百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集团聚焦主业,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国考”排名不断提升,取得全国排名第55位,进入全国前10%优秀医院。作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集团全力推进“六大工程”“九大中心”建设,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专科专病诊疗中心1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4个,省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青岛市攀峰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22个。建成院士工作站3个、国医大师工作室8个、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6个、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泰山学者工作室、山东名老中医工作室4个。
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集团以更高的视野、更科学的管理,更务实的精神,更开放的作风,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学科建设年”。对学科实施科学的分层分级的发展规划,加大学科建设投入,追加专项资金,完善保障激励体系,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
科学定位51个学科分层分级发展
要打造塔尖学科,必须要筑牢塔身和塔基。集团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及《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结合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从医疗、科研、教学3个维度33条指标出发,制定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科考核评估体系。
在此基础上对集团本部51个临床科室进行了科学的考核和评估,确定了A类学科18个,B类学科26个,C类学科7个。其中,骨伤诊疗中心脊柱外科、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二科、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一科、肿瘤中心一科、心脏中心心血管一科、普外二科、心脏中心心脏外科、风湿免疫科、血管外科中心、消化中心、介入诊疗科、骨关节与创伤外科中心、针推康复中心南院区康复科、皮肤科、针推康复中心南院区针推科、心脏中心心血管三科、神经内科中心神经内三科、普外一科共18个科室确定为A类学科。通过分层分级支持学科发展,树立优势学科标杆、补齐弱势学科短板,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学科定位,形成各学科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专项支持完善激励保障体系
为全力支持学科建设,集团在原有学科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每年追加学科经费2400余万元,围绕学科技术发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影响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专项经费投入,补齐学科短板,培育优势学科。
根据学科分类分层次评估情况,集团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临床科室按照A类50万/年,B类40万/年,C类30万/年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医技平台科室按照一档30万/年,二档15万/年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周期为2年,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通过实施动态管理,强化学科考核,实现学科发展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专家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
对于学科发展来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家治院”的方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集团将更多的自主权赋予了科室主任及其团队,有效加强了学科的管理职能和创新能力,激发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科发展活力。
从专科化建设出发,重视团队建设,完善人才梯队,加强亚专业的规划和发展,集中科室优势资源,形成学科特色;要以规范诊疗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抓手,聚焦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强化多学科协作,通过各学科相互融合,在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理念上达成共识,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对标国内、省内优秀学科,加强交流学习,继续做好院士工作站、国家知名专家工作站等工作。同时,更要通过临床实践,形成科研成果,实现传播与推广,在业内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