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屡禁不止”,如果不是看到这个话题,还以为掐尖是正常存在的呢。
哪个地区的好学校不是掐尖呢?
小学、小升初参加学校安排的统一考试,中考之后按照成绩分流。
这不就是非常普遍,且非常正常的事情吗?
看到了央视记者暗访“掐尖”,才突然想起来教育部是不允许掐尖的。
20年前就存在“掐尖”了吧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正常来说小学毕业进入到当地的初中,可是当地的初中管理差、老师基本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恨不能30岁就想着退休了,根本不会在教学上较真,因为他们知道较真也没用,好苗子不需要学校操心,不是好苗子,老师急出好歹来也没用。
那个时候好学生就已经开始被掐尖了。
各个中学单独考试信息传下来,有想法的家庭会带孩子去参加考试,之后按照成绩被择优录取。
我当时就是被择优录取的一批学生。
初三的时候,中考前夕有一次特招考试,各个学校都会组织优秀的学生去参加特招考试,依然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被择优录取,也就是提前敲定一批名额,通过特招考试以后,之后就不用再上课了,也不用参加统考了。
这批学生会提前进入到高中的快班,提前被安排上暑期课。
这不是“掐尖”吗?
这就是掐尖啊,只是当时家长的心态比较好,也没有多少闲心来参与孩子的学业,有本事被掐,那是家长的荣幸,没本事被掐,也能接受。
这个时代“掐尖”引发的一系列的反应
为什么那个时代掐尖正常存在,学生学习压力也不大呢?
因为家长还没反应过来,家长还没有把心思放到孩子身上,可以说是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参与这些。
那个时候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本事。
现在不一样了,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到“第一梯队”,家长们都铆足劲头,给孩子上特训班,压缩孩子的娱乐时间,让孩子提前学习。
只要家长不参与,孩子就能身心愉悦,家长一施压,孩子就该倒霉了,身心健康甚至都出现了问题。
这个时候,社会性的问题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抑郁了,甚至走上了极端。
当这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以后,各种专家就站出来了,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禁止掐尖。
家长给孩子施压的根源在于学校“掐尖”,教育资源不公平,孩子们不能平等的享受到教育。
可是这真的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吗?
学校看成绩,高考看分数,大学有分级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好还是坏呢?
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
小学的好坏,看小升初学生的流向,中学的好坏,看中考分流之后,学生的流向,高中的好坏,看高考之后学生的流向。
看到了吗?一所学校是好还是坏,唯一的标准一直都是成绩。
从上到下,一个逻辑,始终成绩才是命脉。
这样从上到下就有了压力,高中的压力来自学生的高考成绩,初中的压力来自学生的中考成绩,小学的压力来自学生的小升初成绩。
学校知道好资源不一定出好学生,想要出成绩,就得好苗子,这是公认人,所以大家都想要好苗子,那掐尖就形成了。
衡水中学是神话一样的存在,谁不知道衡水中学掐尖呢?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学校有了好苗子,考出好成绩,有了好的影响,招生就不成问题,有政府支持,有赞助,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学生进入到这样的好环境中不惜重金,学校自然越来越好。
大家都知道招生的模式就是掐尖,掐走一部分,再去招生一部分资质可以,家长愿意掏钱的学生,通过好学生的影响,好环境的影响,进入到这些校园的学生基本大学就有了保障。
如果没有掐尖,如果都是按照区域统一招生,没有一所学校能创造神话。
我是支持“掐尖”存在的
我个人是支持“掐尖”存在的,因材施教,不用给资质普通的学生压力,也不会耽误资质好的学生。
但是要保证资源的公平性。
还是提我们读中学时候的情况,虽然班级有所不同,有快班和普班,但是老师是一样的,不过课程进度不一样,快班同学的吸收更快,消化更好,老师讲课的进度会快很多,很多小问题老师都不会啰嗦,但是在普班,这些在快班被忽略的细节,老师都得重点讲解。
这就是因材施教。
这个时代衍生的各种竞赛,和升学挂钩,升学加分,是该禁止,这是属于不良竞争。
现在我已经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孩子,资质的差距,有的孩子幼儿园中班已经开始对一年级、二年级阶段的知识感兴趣了(不是强迫吸收,而是孩子表现了兴趣),有的孩子数字还写不出来。
这两拨孩子未来如果在同一个班级,老师该如何授课呢?
所以不如允许一些资质好的学生被单独授课,根据学生的吸收能力来调整授课速度。
结语
不是模式出了问题,还是家长的态度出了问题。
很多问题,不是靠从外向内解决的,必须要从自己的心态入手来解决。
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指望外界环境,应该从家庭环境入手,充分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然后根据孩子的成长节点来给孩子安排课程,允许孩子有娱乐自在的空间,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我们要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那些精英和人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陪跑的是大多数,允许孩子平凡,孩子才能自由自在成长起来。
关于“掐尖”这个问题,您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