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以成为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有效工具
ChatGPT可以成为教师综合性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中发挥作用,尤其在提供工作思路、组织教学资料等方面展现优势。比如,ChatGPT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和教案撰写的思路。以初中科学课为例,在教师发出“昆虫记关于动物的描述”的指令后,ChatGPT会立即给出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步骤等等。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将课程对象限定为“初中一年级”并强调“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求知欲强,应设置具有动手实操和案例分析的教学环节”,ChatGPT也会相应增加“螳螂为什么有绿色的”“蚕蛹为什么不会动”等实验设计以及讨论环节。ChatGPT还可以帮助教师生成不同级别的问题列表、展示课程案例图片或视频、建立虚拟讨论小组、编写学习评价测试题、生成学生评价报表等等,直接承担起教师的“助教”角色。
人工智能
二、实现定制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ChatGPT的智能优势会给师生带来完全个性化、人性化的使用体验,故有望为学生提供完全自主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几千年来我们所期待的因材施教。除了普适性的自主学习以外,ChatGPT对特定人群可能还有奇效,比如可以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为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提供有声文本以及自动化的学习方法推荐(王佑镁等,2023)。
ChatGPT强大的数据基础和自主性的使用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私人定制式的教育产品。学生将更有条件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进而建立自己的私人学校、图书馆、资料室。在这些场景中,数据信息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表现和进度自动调整内容和难度,从而达到学习过程的自适应。比如,ChatGPT可以根据学生喜好挖掘并推荐阅读资料,建立私人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发展规划师,提供个性化的人生规划、创建时间表、生成任务清单,为制定学习计划提供策略和建议;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潜在职业选择和相关工作资源信息,及时更新岗位名额变动信息。有一位学习者询问ChatGPT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员,ChatGPT给出了“编程语言、测试方法学、数据库和SQL、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技能学习建议以及“跟进最新技术、了解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寻找参与高级别项目的机会”等职业发展建议,为学习者详细提供发展方向上的指引。
人工智能
三、可以模拟学习场景
与过去人工智能技术被当作工具看待不同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机器人将有望从工具转变为伙伴,这意味着这项技术可以代替学生或者老师开展工作,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要求ChatGPT扮演老师、学生或者其他任何角色,让它代替人力陪伴自己进行练习。比如在进行语言学习时,学生可以让ChatGPT模拟问路、点餐等真实情景,从而在一种沉浸式的互动场景中帮助自己纠正语法错误、表达失误,获得可应用、可迁移的语言技能。我们还可以借助ChatGPT免去布置教学场景的环节,以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教师运用ChatGPT设计了以四年级语文“走进奇妙世界”为主题的趣味性课程。
四、学习或者学习中心发生转移
随着类ChatGPT产品不断被应用到教育场景中,学生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到指定的空间接受教育;除了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也还可以利用机器人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自己强大到可以应对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让自己成为具有内在成长动力、问题整合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的不被繁重行政工作或者其他重复性工作束缚着的教育引导者。学校也将不再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孤岛”,而是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的运作模式,形成一个由网络和实体形式同时存在的、彼此连接的教育单位组成的“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2019,第31页)。这些变化的浅层价值是师生的生活方式或者学校的运行模式发生改变,其深层的价值是人工智能技术将撼动学校教育的传统思维,对学校教育的结构和制度等看似已经习以为常的基本特性进行重构,从而进一步深刻影响怎么学、学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怎么评价、父母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等等基本问题。
人工智能
五、纸质教材将被清理出书包,无纸化校园不再是梦想
编写教材无疑是件十分艰辛的工作。抽调一批各学科的专家反复讨论,分头编写,集中审议,最后分发出版,往往这一过程就要历时数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2.6亿,如果以年均每生10本来算,我国每年就要出版26亿本教材,耗费大量纸张。其结果还不能使人满意。
其一,纸质教材消耗了大量的纸张,很不环保。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多年以来一直名列各行各业的前茅,至今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而,造纸是需要付出巨大环保成本的。把教材从纸质媒介中解放出来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其二,知识的传递严重滞后于知识的创新。今天的课堂传授的是昨天的知识,它指向的却是培养能创造明天社会的人才。今天的知识还没有走进今天的课堂,更无法进入今天的教材。教材,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它永远是过去知识的载体,这就是由纸质教材性质决定的宿命。尽管人们不满,但是这一宿命却无法改变。
其三,同一或同一类的教材并不符合每一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出版商而言,印刷量的增加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在根本上,他们就缺乏为特定的一类学生编写出版一类教材的动力。政府无法也无力为每一学生或每一类学生编写一本教材。
可以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形状各异的机器人ChatGPT。它囊括了学生所有的学习资料,并适时地给特定学生提供他所需的特定的学习资源。人们所担忧的“近视”问题,在机器人那里是有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
人工智能
结束总结:
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历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杜威认为教育本身之外无目的,而是要在学生的生命体内部寻找教育目的,真正好的教育是为了让个体内在的潜能得以实现,得到最高限度的生长。学生的生长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而真实的环境必须由真实的人来参与。在生长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同时进行,由于人工智能不能在伦理意义上与人类相提并论,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也不能使学生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人工智能是科技的结晶,而科技充其量只揭示和反映了一个功能化的世界现状。人工智能可通过对各种输入数据的分析、精确换算和处理,呈现给学生一种精确客观的世界。而人类生活不仅是功能性的,而且是经验性的。学生与人工智能间的交互只能是功能意义上的交流而非生活意义上的交流。学生的生长一方面是生理身体意义上的自然生长,另一方面则是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生长,而人工智能作为功能化的技术,与学生的交互并不完全是自然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生长。
人工智能
人类教师作为自然人,在日常教学交往中自然地影响学生的生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人类教师和学生具有相同的人类心理,存在着心理上的共通性和心灵上的共鸣。师生间的交流,无论是言行引导还是举止示范,无论是
文化沟通还是社会理解,都可以产生共情。师生间的交往,交往越多则师生生命体验越深;交往越深,则知识理解越透。人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的品德、知识、人格、情绪、价值、文化是统一的,以有机整体的形式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学生也往往以对等的方式加以回应。而人工智能只能对学生某些方面的技能进行训练。
在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进同事,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个工具理性的产物。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人类是栖息在自然的环境中。不要忘记人的根本。
感谢阅读,请点赞收藏,持续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