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又是高考日,遥想35年前,我挤在那窄窄的课堂里,心里装的全是梦想和期待。那时候的我们,真的就是“挤”出来的青春啊!
我的母校,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名字听起来可能不那么响亮,但那里的故事绝对精彩。
要说我们这所普通高中呢,还是很有点意思的。虽然生源跟县里的重点高中——县一中比,有着有明显的差距。但我们每年高一招录的学生,人数一点也不比县一中少多少。这主要是我们明知道比不过县一中,我们就另辟捷径,专攻文科,所以说在高考升学率、高考录取率等方面,我们一点也逊色于县一中,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因而在地方上很有名气。
我读的就是文科班。到了高三的时候,很多复读生、留级生、转校生来到了我们学校,那真的是人满为患了,那一张张的课桌排得密密麻麻,就像是一条条小船,载着我们这群渴望知识、梦想“跳农门”的青春学子。
估计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我们6个平行班级,其中的三个文科班,高三的时候,差不多都是100零几号人的,我那个班就有103人。与现在的单人单桌不一样,我们那时候的课桌一般是二个人坐一桌。这么多的人怎么摆得下来呢?老师也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两边墙壁各摆一张课桌,中间三张课桌是连在一起的。
这样,中间的6个同学就拥挤在一排,能不出来我们尽量不出来,因为假如你是坐在正中间的,只要你一动,两边的就得替你腾位子,真的很不方便。
10个横排的课桌排在一个小小的教室里,不方便的不仅是这些,那些坐在第一排的,差不多就与黑板前的讲桌平行了。而坐在两边靠近墙壁的,估计连黑板上是什么都看不清,大家也计较不了这么多,反正有个坐的就行了,外面还有很多打破脑壳想挤进来的,都进来不了呢!
大家心里都明白:在我们那年代,农村孩子多,高考就是“跳农门”的最好机会。
当然,有人进来,就有人离开。随着高三紧张学习的展开,一些家庭好点的,或者是完全读不进去的同学,就提前离开了教室,反正只要学校发给他们高中毕业证,他们就行了。
就这样断断续续,到1989年高考那年,我们100多人的班,一共有81人参加了高考,就有69人“跳农门”成功!
一个班一下子考取了69人,这成绩是非常亮眼的!虽然细品一下,我们只有20多人考上四类以上的大学,大多数考上的是五类的中专,其中也包括了我。但是,我们那时候的中专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二本差,甚至折算的录取分数还要高一些。
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但那时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莫大的荣耀啊!班主任老师是第一次带班,也因此第二年就升职为副校长,说起来,我们还真是他的福星呢!
有人欢喜有有忧!那些落榜的同学,有的选择了复读,有的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其中的一个男生本来也是复读生,其实他很优秀的,各科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就是英语严重拉后腿,受那个时代“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同样干GM。”大环境的影响,英语考试总是只考10来分。“6-1=0”这个道理简直就是替他“量体裁衣”的,而他也是屡败屡战,落榜后又复读,复读了又落榜……。
听说他前后一共读了8个高三,家里实在没钱供他读书了,他就偷偷把家里唯一的耕牛给卖了,续读了第8个高三,最后才勉强考了个县电大,无奈之中只好选择了去读,这才结束了八年抗战。
我们班上,还有位女神级别的同学,长得那叫一个清秀,只是成绩一般般,她也是个“高考钉子户”。直到我二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了,她还在高三奋战。我后来还去学校找过她。她却跟同学放风说我想追她。考虑到不能影响她的备考,我就主动中断了与她的联系。
那个英语总是考10来分的男生,读了8个高三,最后虽然只是去了县电大,但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而那个女神级别的同学,我不知道她最后去了哪里,但我想,她一定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回忆起那段时光,真是感慨万分。那时候的我们,虽然条件艰苦,但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高考,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和蜕变。
如今,35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涩少年已经步入中年。但每当高考来临,我总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那些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日子。
高考,是青春的烙印,也是梦想的起点。现在的高考条件好多了,但那种为了梦想而奋斗的精神,却是一样的。
希望每一个正在为高考奋斗的学子,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感谢你的欣赏和关注!这是我的真实高考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