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请还即将决赛的姜萍一份清净与专注

自闯进一项全球数学竞赛12强后,17岁的中专生姜萍成了当下最热的网络名人。街头巷尾都是她的励志说,线上线下都有她的膜拜者。

由于她的成绩与她的学校反差巨大,网友不禁生出许多疑问:成绩不差为何没读高中,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老师王闰秋又是个怎样的人物……这些疑问,是面对这一震惊四座新闻后的自然反应,应该说是合理且可以理解的。

只是,随着与姜萍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疑惑——为何要用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方式去关注?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截至目前,网上已出现了“姜萍妈妈发声”“姜萍父亲回应女儿数学竞赛12名”“姜萍姐姐刚高考完趁着暑假连打三份工”等热门话题,甚至连姜萍的亲戚、同学、同村人也不能幸免。

坦白讲,当几天前一些高校向姜萍抛出橄榄枝的新闻传出来时,我是兴奋和激动的,兴奋于这个为梦想努力的孩子,终于有了实现的途径;激动于这朵幽谷开出的鲜花,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赏识。

但不论我们的情绪多么高亢,在此刻都必须冷静下来。因为事情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姜萍妈妈发声”冲上热搜后,有人就质疑,是不是接下来就要直播带货了?更有人指出,这是对姜萍的过度消费,可能引发村民和同学的不满,也有可能影响到姜萍的情绪和状态。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围观一个仿佛“天才”般的人物,好奇可以理解,但也要克制有度。她还是未成年,过度曝光可能满足了网友的“偷窥欲”,却也会影响到她的生活与学习,不会让她再那么纯粹与安然。

在互联网待久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些网友热衷于“造神”,也热衷于“毁神”。有人就指出,当下人们可能因为数学天分而赞赏她,以后也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反感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经得起网友用放大镜来审视。一次又一次好事变坏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网络不仅能助人于无意,也能伤人于无形。毕竟“糖水爷爷”被网暴、“咖啡阿姨”被造谣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当下对于姜萍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各种呈现,似乎是为了烘托或者证明她是一个“天才型”选手。但必须明确,这只是初赛的结果,后面还有决赛。在氛围过热、决赛在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保护她的行动,更要有不打扰她的自觉。

过去那些年,姜萍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接下来,也应该让她安安心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6月22日,姜萍将参加决赛,相比于其他专注备考的选手,姜萍已经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应对公众,为了让她能以更好的状态参赛,带来更让人期待的成绩,请还她一份清净与专注,并祝她决赛顺利发挥出色,愿她目标实现人生灿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