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80后的中考, 没有送考! 26年后, “中考”刷爆家长群 #我们的中考

升学宝

1998年,在80后陈散的记忆中,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那年的春节,那英和王菲在央视春晚里拉着手,唱着空灵的《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在永远的青春年华”;那年的寒假,中国四大名著电视剧《水浒传》在央视一套首播;那年上映的电影里,有一部叫《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获得11项奥斯卡金像奖,那是陈散第一次看“好莱坞大片”;那年,火爆电视剧《还珠格格》上演……

对陈散来说,1998年的特别,不止这些,当时16岁的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中考。

没有送考也没有空调

爸爸做的早饭很好吃

距离中考已过去26年,现在的陈散,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最近,她和朋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中考。

“我的朋友大部分都是80后,今年就有好几个孩子要中考。越临近中考,有些妈妈就越焦虑,成绩好的担心万一‘翻车’上不了第一志愿,成绩中等的担心第一年省考,考试难度会不会有变化。不过,也有妈妈在经历种种焦灼后,心越来越平静,抛开各种担忧,用相信、接纳和孩子一起迎接中考。”陈散说,看看现在热辣滚烫的各种送考、祝福,26年前自己的中考氛围,对比之下,实在太过平淡。

她记得自己中考的那两天,处于江南典型的梅雨季,闷热而潮湿。

陈散成长在浙江省的一所县级小城。“考试是在自己的初中考的,那时候没有空调,头顶上是呼呼转动的风扇,有一天下午,教室里还放了冰块。”陈散中考那天,也和之前上学的每一天没有太大不同。爸妈虽然关注中考,但也没有来送考,那时候也不流行穿着旗袍等“战袍”来送考。

“早饭依然是爸爸做的,有荷包蛋、小笼包和牛奶,都是平时我爱吃的。吃完,爸妈交代了几句:‘题目看清楚哦’,我就自己骑车去学校了。”学校不提供中饭,所以考完上午场,陈散依旧去外婆家吃饭,“记得语文考完,几个同学正想对答案,被班主任发现,马上赶我们回家了,怕我们对答案影响心情。考一门就扔一门。”

中考的两天,还是起了波澜。数学考试时,因为一道几何填空题的辅助线没有想出来,陈散的心态一下子崩了,导致后面大题也没有答好。“考完出来后有点蔫儿了。好朋友安慰我,还有英语、科学能拉回分呢。”

两天的考试,很快就过了。“考完就是毕业晚会,大家第一次在饭店里吃桌餐。但那时候并没有毕业旅行,所以庆祝中考完毕,我只是在家里毫无愧疚感地看了好几天的电视。”

去学校取成绩单的那天,陈散一直惴惴不安,担心数学扣太多分数。“我读的是初中的实验班,三分之二同学的中考目标,都是一梯队的A高中。”

数学,毫无疑问地考砸了,“差点要哭出来的时候,老师说,有惊无险,其他科目都发挥非常好,英语也完成满分的小目标,总分能进A高中。”陈散说,那是一个评价单一、“唯分数论”的年代。

02

没有网络带来的诱惑

极少有“妈妈牌”作业

“当时,大家对教育的认知也比较单一,对一所学校的认可度,就是看升学率。A高中是小城里高考录取率最高的,分班是按照中考成绩平行分班,我的学号是10号,也就是班里的第10名,不算差,但也不属于尖子生。”陈散说,初中班里的同学实力都很强,有超过一半考进了A高中,还有几位同学是各自班级的学号1号。

回忆初中三年,陈散觉得虽然学习辛苦,但并不焦虑,“那时候,大部分同学们的爸妈都不太管孩子学习,基本都是靠孩子自己。”

而在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没有普及,陈散和小城里的很多同龄小伙伴一样,生活非常简单,每天上学、写作业、晚自习,周六要上半天课,下午回家,周日晚上也要晚自习。“现在的孩子需要抵抗电子产品的诱惑,我那时候不需要。看书、看电视、周末去儿童公园玩、去书店看书是最普遍的放松方式。那时候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好了,几乎没有用过教辅,‘妈妈牌’作业只有一项写日记,也没有培训机构。”

陈散所在的学校也有培优班。她记得,初一下学期,学校开始招募理科尖子生进行培训,参加数学、科学竞赛。“那时候的学霸比较原生态,参加竞赛,没有太多功利性,更多的是出于兴趣。班里有几位同学理科特别强,除了听老师上课,就是拿着一本竞赛辅导书反复琢磨,全凭一腔热情,后来也在省赛里拿了很不错的成绩。”

在陈散的印象中,同学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各种考试中拿满分。“从刚开始的拼满分,到后来‘拼满分+拼速度’。小测验时,老师允许提前交卷。大家就迅速做完,冲到讲台上让老师面批。这个时候如果能拿到满分,就会有一种又快又好的骄傲。”

03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中考不是人生的顶点

今年5月底6月初,陈散见证了不少初三生家庭的选择。

“比起我初升高的时候,我挺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供选择的路多了。”陈散的初中同学,读的几乎都是普高,只有两位有音乐、舞蹈特长的同学,去读了相关的中专。

“那时候,没有分配生、保送生、特长生,进高中只看‘一考定终身’的中考分数。也没有特色班、国际班,升学的通道非常窄。对一个孩子的评价,只有分数,没有现在那么科学和多元。当然,当时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也没有打通。”陈散说,这几年来,升学通道多元,不少家庭也不再纠结在“中考——高考”独木桥,不同特点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赛道。

“最感慨的是看到大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认可,不再觉得走职业教育的路就低人一等。家长也更理解孩子,给孩子更多理解和支持。”陈散说,有位朋友的孩子,理科很强,动手能力很好,但偏科非常严重。

“家长的目标原本是重高,但孩子在初中三年过得很不开心,一直在补短板。最后一家人决定,选了一所有孩子热爱专业的职高。差一点在初中厌学的孩子,现在在职高每天都在学习喜欢的内容,整个人容光焕发,对学习充满热情,获得很多专业比赛的机会,未来还打算考大学、读研究生,一直专注他喜欢的专业。”

每年中考,都会有几家欢笑几家愁。陈散说,最近总会回顾自己初中同学的发展,越来越觉得,学习不急在一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中考很重要,但希望中考不是你人生的顶点,也绝不会决定你一生的方向。只要想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陈散说,自己有位初中同学,中考失利,当时压线进了普高,但在高中一直持续努力,一路从普通本科读到211大学的硕士、博士,还有一位同学,在工作后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复习考研,又自学了二外,不断刷新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文:金丹丹

编辑/制作:沈蒙和戴欣怡

监制:王慧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