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网友吐槽: 没有区分度的中考, 弊远远的大于利! 老师: 和我们无关

目前,中考和高考都备受关注,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次考试,几乎牵涉到千家万户,也关系着无数孩子的命运,所以中考高考的一点点动向都会引发人们的议论和关注。

今年高考已经被网友吐槽得很厉害了,因为数学考卷太难了。有人表示这不是为了高考,这完全是为了考倒学生,但是从今年各地的高考分数来看,大家考得还不错,分数线比去年只低了一点点。

高考刚过,中考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过这次吐糟的不是中考卷太难,而是太容易了。近日一位网友在网上吐槽: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弊远远的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他的理由。

无锡宁波,今年中考总分720分,但是600分的学生竟然没有高中读。杭州,中考总分600分,竟然有考590分的,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竟然达到了584。成都,今年中考710分,去年考600分以上的有3000人,今年却有7000人。家长们很苦恼,原来考得不错,但居然没有高中读。试卷简单,就会判得很严,使得学生拼的是熟练程度,而尖子生的智商、综合能力却运用不上,被迫为了几分一直刷题。什么时候教育部的领导们能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学生的负担与考试难度无关呢?

从这位网友的吐槽来看,今年的中考试卷可能真的过于简单了,不然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高分。但是分数高,并不意味着上高中更容易了,只不过分数线变得更高而已。在这位网友看来,题过于简单,对于学霸太不公平了,根本考察不出来他们的能力,原来的中等生可能考的和他们是一样的成绩。

高考题太难,中考题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样的现象都是不合常理的。真正科学的考试,一定是难易适中,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既有区分度,也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为什么我们的考试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我们的教育教学和考试是完全不同的系统,谁也不管谁。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负担重?永远有刷不完的题,考试和教材基本无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当今的教育,教学和考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谁也不了解谁。

目前的中小学,负责教学的是一线老师,但出题考试的是各地的教研员,但教研员又不上课。至于中考和高考卷,也是一些专家和大学教授负责出的,这些人对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更是不太熟悉。他们只负责出题考试,至于这个考试内容是否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他们未必了解。

总的来讲,高考和中考卷还是很严谨的。小学的考试卷就更离谱了,有些教研员甚至把三年级知识出到二年级试卷上,至于试卷内容更是惨不忍睹,有的单元一个知识点也不出,有的单元能出几十分的题。一线老师都怀疑,这些教研员手中可能连教材都没有,但凡看过教材,都不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考试的不教课,教课的不负责考试,大家互不了解,所以试卷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二:出题者长期脱离一线,是把握不住难易程度的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学生学习什么就重点考察什么,不然老师们上课整天研究重难点干什么呢?但是现在的考试完全不是这样的。

目前的出题者是长期脱离一线的,严格来讲,他们根本就不了解现在的教材,也不了解现在的学生,更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认为是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这里可能已经非常难了,所以才会出现试卷题过难或者非常容易这种现象。

另外目前的考试严格来讲并不是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想着如何能把学生和老师考倒。有些教研员很明确地说过:那些大家都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我一般是不会出的,因为我知道大家一定认真练习过了,学生肯定都会了。说白了,人家就专门出一些冷僻的、生疏的知识,看谁复习得更细致。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就算是小学的试卷也是越来越难了,距离书本越来越远了。学生拼命刷题,还是提升不了成绩。

考试需要区分度,但是也不能过难,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孩子已经出现厌学的情绪了。

这些年一些人呼吁要提高考试难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但他们都忽略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当题目过难时,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年,中小学厌学的学生已经非常的多了。

小学生在这样的年纪,有它自身的认识特点,太难的话学生是理解不了的。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想考个百分太难了。有些孩子小学一二年级就是七十多分,在学校天天被老师批评,家长也被打击得失去了信心,孩子更是没有一点自信。这些孩子怎么可能不厌学呢?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不能把选拔人才作为重点考察目的,到了高中再提升难度也不迟。

写在最后:

实际上中小学考试让一线老师出试卷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也最了解教材,国外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我们之所以不让一线老师来做这件事,无非是为了考评大家,但这样一来,也苦了我们的师生,每次考试都像买彩票一样,天知道会出什么题考察孩子们?所以只能拼命地刷题,看谁刷得更厉害。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