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港小学位居城乡结合部,为铜官山区教育局辖属最远的学校,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学区内的留守、单亲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难度,而关注这些相对弱势群体的成长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编在岗教职工22人,另有1名“三支一扶”支教人员。在这支教师队伍中,30岁(1980年后出生)以下的共计16名,占72.7%,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都是2004年以后参加工作,教龄在5年以内,近年来,随着教师的流动,结构已明显年轻化的状况会愈益加剧。鉴于此实情,我们倡导“让关爱教育的阳光洒满每个师生的心灵”,以“同行、同心、同乐”为发展理念,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的要务,其中,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且是我们的工作目标,通过教、研、训等方式来实现,倾力关注专业成长。
一、健全专业发展目标体系
1、学校明确发展序列,营造成长氛围。
首先,学校坚持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为价值导向,组织实施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反思能力。
其次,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速度,发挥他们教学评优活动的创新和激励功能,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校际交流、参加各层次的教学研讨、走出去培训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视野和理论水准。
最后,在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对象,帮助其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督察。用“任务驱动”方式,重点扶持,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这些教师在教学、教研、评比中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从而以点带面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
2、教师完善发展思路,规划成长目标。
在学校拟定发展序列的基础上,要求青年教师规划个人成长的思路,我们强调专业化、科研化、学者化的发展目标,通过锤炼而形成“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等综合素质。努力形成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厚容人的人格魅力;练就处事豁达谨慎与待人真诚和善的能力;提升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领悟、精于表达的业务水平。激励教师通过不懈的追求,具备博爱、责任、合作、求真的品格素养,成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敬业者。
二、建立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校本培训
学校积极发挥教科研的主导作用,以“师德建设、专业成长、新课程实践与应用”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到市内或外地先进学校观摩,聆听专家讲座,同时聘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我校传经送宝,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家内在发展动机。
在谋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时,倡导“五多”方案:多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多看(专家教学课例)、多听(课堂教学观摩)、多写(反思建构模型)、多做(教学方法实践)。具体落实为积极推行“五个一”活动计划:每天撰写一份课后反思;每周听评一节教学研讨课;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有读后感;每学年作一次学术报告或主持教学研讨。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学校开通教研博客与教科研论坛,将教师的各类作品进行分类展示,搭建教学资源库以便检索查阅,同时开发“教师成长电子档案”,以供教师集粹个人成长纪录,构筑“展示-反思-成长”的平台。
通过教师个人多年的书写锻炼累积教育素材,搜罗而汇总,最终也有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评选中有所斩获,虞东升、吴海林两位老师的论文还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佳绩,尤其是撰写的一些教育心得、教学经验类的文章也相继见诸报刊杂志之端。尽管成绩不足以傲人,如今获得这些荣誉的教师也先后调离横港小学,但作为青年教师发展道路上的成果却能激励自身以及后来者奋发而为,展示并实现超越。
2、行动研究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激励青年教师通过对困扰自己教学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充分调动积极性,按照教研程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让功利性研究(如职称评审等)牵着鼻子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以教学论文、案例评析、课型探究等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使理论研究在实践的有力支撑下得以充实。
目前,主要围绕市、区各级部门进行立项的课题组织开展相关工作,鼓励教师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就某个细节进行探究,学校加强扶助,精心组织,彰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如市级立项的以“关爱教育”为主旨的学校特色课题研究,因地制宜以“跳绳”为主体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方案,东北师大引领下的《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从学校教学活动中各个层面全员参与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塑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群体。
3、师徒帮教
开展“结对子”、“师徒制”的名师带教活动,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见习培训和拜师学艺,以期“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胜任”。就帮教的对象而言,在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新教师、骨干教师实行分层帮教,形成一种“专家→骨干教师→新教师”相对固定的帮教关系,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责任感,提升“师徒结对子”帮教工作的实效,使教师队伍和学校教育管理同步协调发展。
在专家的有效引领下,学校培育出了自己的名师,虞东升和陈蕾两位老师曾荣获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庞莹老师执教《跳起舞》在安徽省第五届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现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此外,赵强老师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受到东北师范大学刘茂森教授的高度赞扬并被拍摄成典型课例。2009年上半年,赵强和李娟两位老师参加区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比赛分获语文、数学一等奖,随后赵强老师代表铜官山区参加市级比赛再获一等奖,并且即将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比赛。我们矢志不渝地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后来者,激励年轻教师从前辈的师德、教学素养中领悟风采,立志发展,优良传统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一批批的学子,也为其他兄弟学校输送了一批批的优秀教师。
4、自主发展
学校注重培养教师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与进修的自主权回归,避免在学习和生活上进行干预或冲击,切实强调发展性目标。努力创设条件,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支持教师的培训与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历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注重引导教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藉此展示风采和打造品牌。
我们尊重教师的个体主动性发展,激发内在动机,由兴趣爱好到特长,从而实现突破。陈永青老师制作的教育教学课件屡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其中《笋牙儿》获省一等奖、《找规律》获省二等奖,深受同行和专家的赞誉。伍旭坤、吴海林两位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寻求专业上的发展,分别考取中文、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孙伟老师发挥出所学专业的优势,一举考取了国家公务员。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鼓励他们“站得更高”和“飞得更远”,让个性充分张扬,让特质完全发挥,竭尽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而优秀的人才。
三、演绎科学发展经典
1、创文化愿景,经营成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沿革、教学手段的创新等引发了众多的思考,抓住其核心内容“文化”繁荣,以决定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极力传承校园文化并努力加以创新,推行“关爱教育”,践行“乐学、善思、博采、敏行”,将师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和学校管理等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指导和管理,精细施教,精致育人。
2、造和谐氛围,享受幸福。
学校是一个“家”,携手同行,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倾注“爱”来守望相助。我们积极地改善办学条件,树立“学习即工作”风尚,注重内涵发展,引领教师追求一种教育的幸福和一个快乐的人生。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言“一切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向往”,我们希冀教师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不断地催生工作积极性,从而对专业进行不懈的追求,厚积薄发,直达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