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饶毅与舒红兵同时竞选院士, 舒红兵当选饶毅落选称: 今后再不候选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角度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个角度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个角度是从社会的角度,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学家,比如像钱学森,邓稼先等,都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于这些科学家们,国家都会授予最高的荣誉,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街,就是对科学家们一生的努力,最好的概括,当然,并不是没有院士头街的科学家,就做的不够好,而是这个头街,象征了一种至高的荣誉和身份,所以有的科学家们穷极一生,也想要成为中科院的院士。

但我们都知道,像这种最高学术称号,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获得的,根据资料显示,从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至今,能够获得中科院院士称号的,仅833人,在加上其中又包含了数理化,生命科学,医学,地学,信息科技学等多个领域,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核,能够评上的,基本上就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而想要评选是中科院的院士称号,还要满足几点要求,第一个就是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和作出创造性,系统性的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评选。比如空气动力学家,奠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基础的钱学森先生,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科学家,更是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得者,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也难怪当初回国时,历经艰辛万苦。

第二点,作为科学家来说,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造诣,更要在学术领域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这也是一种历史“有迹可循”的证据,纵观我国历代科学家,几乎每一个都在学术界发表过多篇具有权威性的论文和学术交流意见。

以上这两点,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达到,却很难。2011年,中科院院士举行增选,按照惯例,一般是每两年一次,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一位,这一年,同时有三位科学家成为候选人,他们分别是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饶毅,免疫细胞新号转导研究的舒红兵,以及从事细胞凋亡和膜蛋白两个领域研究的施一公,三人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

其中施一公和饶毅早在2008年前就闻名中外,施一公更是被美国授予终身教授的职位,但是就在2008年,他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中心的邀请,毅然回国从事科研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院长,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2010年,就已成为45岁以下,最杰出科学家,但是就在2011年的中科院院士选举时,施一公却遗憾落选。

饶毅也是一样,2004年就已经成了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副所长和教授,但就在最辉煌时,饶毅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发展,和施一公相比,他敢说敢做,个性张扬,勇于批判当下社会乱象,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2011年院士选举时,饶毅也一同落选,随后,他公开表示“不在参选院士”。

此言一出,立马引起广泛的争议,毕竟院士是一个科学家至高的荣耀,而以饶毅的成就,完全可以再次评选,为何他却要放弃呢?其实,这还要和这次的选举有关,这次参选的还有一人,他就是舒红兵,比起施一公和饶毅,似乎他更为低调和不出名。

那么为何他会一举大败两位看起来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候选人,一举拿下院士称号的呢?1995年,舒红兵拿下美国埃默里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助教,此后多次拿到青年教授奖,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等多项大奖,2006年,荣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或自然科学二等奖,说起荣誉和奖项,舒红兵一点都不比另外两人少。

但是中科院的评选制度摆在那,施一公和饶毅的落选并不让人意外,就连为全国人面造福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没能获得中科院院士的称号,但这并不能抹去他们所来带的成就,相反,科学家的存在,并不只是一味的看荣誉和称号,而是要看所作出的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