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养育孩子的压力可以说越来越大了。三岁之前,比拼的是体力和财力,从奶粉到尿不湿,从早教班到各种辅食,无一不是既烧钱又烧脑。都说三岁后上幼儿园,孩子就算“带出头”了,可是,又一场战役悄悄打响了。
幼儿园门前,家长们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家孩子都上什么课了”。说不好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问题成了“时髦”,让家长们习惯性的认为,课后如果不给孩子报补习班,是极度不正常的行为,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会让别的家长觉得自己“太不负责任”,于是本着让自己以后不会后悔的原则,再加上各种雨后春笋班冒出来的培训机构线上线下“贩卖焦虑”,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家长带着孩子冲进各种教师,各种课堂,开始了劳心劳力劳财的生活。
能不害怕么?跆拳道、空手道老师们告诉你,现在校园暴力多严重,孩子不会防身以后挨欺负怎么办?创意美术、陶土老师告诉你,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关键时期就这么几年,所有课里美术最实用。乐高、编程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程日后能参加全国大赛,有了证书还愁大学考不上么?
凡此种种,应接不暇。只能硬着头皮一股脑的先报上再说。
可现实问题是,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课余时间变少,学习任务变大,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绝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停掉,所以之前付出的努力都成了“沉没成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从小学阶段,乃至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情况来看,资深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班的选择,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普遍性,就是终身受用的,每个人都需要的课程,并且长大以后很难弥补的技能。
首先:美术和音乐类。这两种课程,往往是一个人能够终身受用的学科,而且,现在各个城市都在进行的中考改革,不约而同的加大了两者的比重。就算不站在升学的角度考虑,美育教育和音乐教育,也能给人内心以宁静。美术教育里,创意美术和陶土,都能有效锻炼孩子手指灵活度,以及手眼配合的能力,对日后上课、写字帮助很大。音乐类里,绝大多数家长对钢琴趋之若鹜,弹得一手好琴固然不错,但是前提是家长要有钢琴知识,要有时间陪练,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三者任何一项短缺,都极大可能半途而废。所以,这两种类型,要看孩子对哪种感兴趣,选择一项坚持下来,能够惠及一生。最起码,小到同学交往学校活动,大到社交场合商业应酬,这都是非常典型的“加分项”。
其次:运动锻炼类的。球类运动,各种体育锻炼,对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期坚持运动,会让孩子筋骨强健,意志坚韧,甚至有研究表明,坚持运动,会让孩子释放内心的阴郁,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发生。但是,重点是,应该选择能坚持下来的体育运动,要大众、常见、不受场地限制,否则,选择的就可能是华而不实的课程。
特殊性,就是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且原则是能“取长补短”。比如,孩子对表达特别感兴趣,口齿伶俐,喜欢在众人面前发言,那么,口才课就非常合适,日后很有可能成为他的一技之长。再比如,家里缺少英语的语言环境,觉得孩子日后英语的学习会成问题,那就可以尝试英语的课程。
总之,不要总是跟风选课,更要量力而行,对孩子而言,必须具备的技能要早做准备,而孩子的特长要重点考虑。这样才能事倍功半,给孩子一个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