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教师群体。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民办教师们所做的工作和公办教师完全一样,而且,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都大于公办教师,说是教师,但又没有公办教师的编制,具有农民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在我国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教育领域中的教师资源更是极度短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公办教师很少,甚至,一所村级小学,一个公办教师都没有。为了解决农村孩子的入学读书问题,当时,就选拔了村里的初高中毕业生,让他们担负起村里的教育教学任务,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群体。
民办教师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辛苦付出奠定了农村教育的基础。
尽管大部分民办教师都只有初高中的文化程度,但是,在当时的农村已经算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了,正是因为他们加入了教师队伍,农村的孩子们才有学上,才有人教他们读书识字,而那时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上等于零起步,教室都是四面透风的破旧房子,孩子们都没有自己的桌凳,老师们的办公、工作条件更是简陋,教学任务繁重,通常都是包班教学,一个民办教师就要负责一个班级的全部教学工作,既是班主任,又要教孩子们的语文、数学、常识、体育等等。
民办教师们的待遇问题一直很低,他们的工作理应受到我们的认可与尊重。
由于受当时很多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很滞后,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既很低又没有保证,在实行责任田之前,很多地方的民办教师工资都是工分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以后,民办教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他们一边教学一边耕田,还要负责所在村子的扫盲工作,白天是学校孩子们的老师,晚上还要在汽灯或者马提灯的灯光下,给夜校的成年人上课,教他们算术和识字,广大民办教师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扛起了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培养出了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
民办教师已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生活待遇情况,也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对广大民办教师的转正优化工作,也被各地提上了议事议程,特别是在两千年左右,很多地方已经不存在民办教师,以前的民办教师大部分都通过进修学习、转正考试等形式,完成了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身份转变,那些没有通过最后一次转正考试的少部分民办教师,很多地方被“一刀切”辞退,从此以后,他们结束了自己的民办教师职业生涯,开始了在家务农务工的生活,学校里民办教师的存在也随即成为历史。
各个地方陆续出台了民办教师的补助政策,完成了对民办教师的身份认定和补助核准工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补助标准,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各个地区对民办教师们的生活补助标准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教龄分段补助,比如,民师教龄在五到八年的,每月补助六十元,八到十二年的,每月补助一百元等等,也有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教龄,给予一次性补助的,民师教龄时间越长,获得的一次性补助金就越高。也有的地方,按照一年教龄每月八元或者十元的标准补助的,比如,如果有十年教龄,达到退休年龄以后,每月就可以按月领取八十或者一百元的补助金。总之,随着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老一辈民办教师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