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引发网友围观。论文作者黄国平回顾了自幼家境贫困,至亲和师长相继离世,但他咬紧牙关,一路奋斗,走出大山并考取博士的“命运抗争史”。
这段打破常规的论文致谢朴实而真挚,令人动容,很多网友称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01、
近年来,网络有一种论调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称现在越来越多成绩好的孩子出自物质优越的家庭。所以,黄国平的励志故事被曝出后,很多人用这个真实事例来反驳:“谁说寒门难出贵子?”
确实,孩子成绩好不好与其家庭经济状况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含着金汤匙出生,但逐渐出现严重的行为和道德规范问题,甚至犯下罪行,前程尽毁。
但黄国平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是“寒门子弟”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关系吗?其实并没有。
“出身寒门”只是一个客观因素,部分促使他具备了走向成功的优秀品质。我们应该聚焦和学习的是他的这些优秀品质:
第一,他有着极高的逆商和坚定的信念。黄国平小时候家徒四壁,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常年患有胃病,母亲在他12岁时离家出走。随便一个因素都可能压垮当时幼小的他。
可他愿意积极地克服这些生活上的苦,抓黄鳝、养猪换钱交学费。他还懂得苦中作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读书,就能令他感到开心,暂时脱离内心的压抑和困苦;遇着下雨天,他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这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消遣。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从何而来?有部分可能来自于其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诲,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来自他的坚定信念。
黄国平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他家里穷,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一墙的奖状是他的自信来源。“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个长远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是支撑他一路奋斗的动力。
而正因如此,专注地学习是他感到最享受、最兴奋的事,这在无意中塑造了高效学习状态,更容易获得好成绩。这又反过来令他的动力更加充足、坚定,进入了“好学习、学习好”的良性循环。
第二,他有着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黄国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
他有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有对他照顾有加的师母,有高中时免去全部学杂费的学校,还有帮助他解决生活费的胡叔叔……
这些人士对黄国平的扶助不是毫无理由的。而是他不屈不挠、刻苦求学、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感动了他们,他们愿意为其保驾护航,消除他改变命运路上的障碍!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黄国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家庭,是一名“孤儿”;但他获得了很多人无私的关爱、鼓励和支持。这些人承担了其部分的理想父亲、母亲的角色,为其组建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这也会令他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提高逆商,对他后续获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他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黄国平在致谢中提及,“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情,那么这一生就赚了。”
黄国平吃过很多生活上的苦,但他对物质没有过多的眷恋,而是对人生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他希望利用自身的力量帮助他人、从事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这种可贵的“利他精神”源于他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又离不开上述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而且,正因为他的社会支持体系组成之特殊,他从小得到过很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他一直铭记于心,长大后也相应地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
所以,黄国平的“逆袭”和成就不是因为他穷,是因为他的成长经历锻造了其坚定的信念、超高的逆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崇高的人生目标!
从某个角度看,我的成长经历和黄国平的非常相似。我出身山东农村,家境贫寒,2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去世。我从小饱受歧视,遭受同学欺凌,内心曾敏感而自卑。
但我的成长经历中不缺乏关爱和鼓励。我的大哥大嫂将我们弟妹4人抚育成人;村中的老人总是喊着我的小名,鼓励我“光辉,你要争一口气”;我的初中、大学老师对我关爱有加,经常与我分享其宝贵的人生感悟,引导我树立远大志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无形中具备了以上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并最终也实现了阶层的跃升,不断超越自己,实现社会价值!
当然,与黄国平小时候比起来,我还有疼爱我的哥嫂,有至亲的手足,已经幸福得多了。
02、
因此,“寒门出贵子”只是描述了部分人获得成功的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能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不是由出身决定的,而是由是否具备以上优秀的品质所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看,部分父母刻意为孩子制造艰难的成长环境,希望孩子在吃生活的苦中锻炼优良品质,这个思路是不科学的,并不建议父母这么做。
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寒门贵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历程。而且,如今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若父母还刻意让孩子吃苦,实施所谓的“穷养”,这极容易令孩子与同龄人对比时产生心理落差,形成自卑心理和叠加性心理创伤。
另外,还有些父母可能会拿这些例子来指责孩子,“你看看别人,条件那么艰辛都能学得那么好。你现在要啥有啥,还比不上人家。”
这样的指责不但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真正的成功规律,还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被贬低、被羞辱,甚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父母应做的是积极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总结别人获得成功的真正规律。就拿黄国平的励志故事来说,我认为有几点值得父母们进行反思和借鉴:
第一,父母不要盲目“鸡娃”,要先注重培养逆商和情商。
决定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然后才是智商(IQ)。上述总结过黄国平拥有的优秀品质,无一不与逆商、情商有关。
可很多父母本末倒置,只注重孩子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虽然“鸡”出了成绩,却没有意识到学习成绩好只是智商的部分体现,更不能代表以后就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甚至有可能令孩子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出现学习障碍,再也“鸡”不下去。
所以,如果一定要“鸡”,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先“鸡”孩子的逆商和情商。当具备了这两者,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优秀的学习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做得更好一些,父母还可以学习塑造高效学习状态的知识,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境与愉悦、兴奋的情绪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像黄国平那样,一学习就感到开心、兴奋,进入忘我的享受状态。
第二,学会对孩子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成为其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
黄国平在亲情方面是缺失的,但他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关爱弥补了他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
而反观我们临床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大多双亲健在,但其父母却缺乏高质量陪伴意识,与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交流。甚至因简单、粗暴、高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很多患者想起父母时内心没有温暖和感恩,而是想到父母对其造成的伤害,感到愤怒而痛苦。这些父母和孩子没有建立起积极、有效、畅通的沟通方式,孩子经历挫折时,内心没有亲情的温暖和力量,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这些挫折就很容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其患上精神心理障碍。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指责孩子“别人那么苦都没得抑郁症,怎么就你得病了”的患者家长,应该反过来自省:别人家的孩子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关爱,你的孩子却求而不得,怎能不出问题?
第三,要引导孩子立长志,有信念。
可能有的家长说,“我给孩子立长志了呀,他们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出人头地,难道这不是很好的目标吗?”
这种“志向”往往是家长的,不是孩子打心底向往的,而且非常模糊,并不清晰。什么叫做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家长答不上来,或者说他们的回答并不能令孩子信服。
真正远大的志向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可和热爱的,随着成长而逐渐清晰的,并且有较明确的实现路线的。就像黄国平在中学时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以此为目标,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寻找更加细化的、高远的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
有了清晰和远大的志向,孩子会更容易形成积极、自律和坚持不懈的心态。在遇到困难和一时的落后时,也不容易自我否定、迷失方向。此时,他们的目标和信念会令其更加理性、淡定:我是为了目标而战,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光环和优越感。也就更容易保持“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
所以,在现实中,父母应该先以身作则,树立有价值的、清晰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人生意义;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目标,进行人生规划。
用我国哲学家周国平的话来说,即用“精神中的大我”来指导“现实中的小我”。从一生的目标和时间长度来消解现实中的困难和苦闷,从而令孩子在奋斗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笃定!
黄国平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激励了很多人。但希望大家不要错误地归因,更不要不理性地比较;而要看到其成功背后的心理规律,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和奋斗路径!
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给予贫寒学生大力的帮助和鼓励。除了物质上的补助之外,还必须注重他们心理上的培育,尽量减少其艰苦经历对他们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要将此转化为一颗颗积极乐观、坚毅感恩的心。
从个人层面,这能帮助他们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从国家层面,给贫家子弟提供上升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通道,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