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人生第一篇 5 分+ SCI 文章, 用时 4.5 个月…

今年本人博士应届毕业,能按时毕业而不是延毕,听着就让人松口气。

然而,去年这个时候,我连一篇 SCI 都没有,而学校的毕业要求是要一篇 5 分+一作 SCI,听着就让人压力很大……

可是,能怎么办呢?导师不闻不问,甚至还「安慰」说,没事,大不了延毕一年……但凡稍微认命一点,可能都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 5 分+一作 SCI了。

所以,该挣扎还得挣扎!

我给自己找的出路正是生信 SCI,有希望发表 5 分以上 SCI,做起来时间也比较快。

直接找到合适的方向,再结合一点有实验平台补充点验证实验,这样生信结合基础的 5 分 SCI,听说可行性非常高,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找资源学习。

20 年 3 月下旬的时候才听说生信(遗憾了解地确实晚了点,但只要开始都不算晚吧),然后在 PubMed 找了大量已发表的高质量生信 SCI 文章进行深入研读,大概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后,开始边学习边实战。

以下是具体学习过程和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

1. 谋其上得其中,

明确自己的目标

我的目标是发 5 分+ SCI ,所以参考的生信文献,至少 5 分。

个人的选题方向也比较明确。

我定是单基因的思路,综合考虑实验室可以验证的条件,课题设计需要的创新点。经过反复考量,最终确定选题为:单基因的多组学研究。

当时考虑的是,即使发表时,文章生信部分的内容过时了一点,仍是可以靠实验部分为文章加分的,那么,最终发表在 5 分+期刊上还是很有可能的。

下图是我当时整理的生信参考文献的部分截图,都是 5 分+的纯生信。

2. 要有自己的创新

而不是一味模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献看多了,也会有这样的感悟。

文献中的研究思路是重点,而且,对于自己课题的思路也要好好设计,并烂熟于心。如果自己的课题思路,自己都说不明白,怎么指望说服审稿人?

实际上,目前很多搞生信研究的,一味的只是模仿,毫无创新。

也经常在群里看大家扎推抱怨,几投几拒。很多人,宁愿多花点时间去改投,也不愿意想着先把手头的文章质量迭代下。

所以,一味模仿完全没用,甚至有害,还是要有自己的新颖点。

所以有了这种觉悟后,我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设计:

1)针对单基因,要选什么样的单基因?最好是与我实验平台课题相关的展开研究。那些高分的文章他们的作者是怎么挑选的?

2)充分对比。提炼每篇 SCI 的核心创新点在哪?我的课题最大创新点可以是什么?

3)这些高分文章的完整逻辑是怎么串起来的?我如果要分析到这纬度,需要分析什么?我还缺哪些数据?怎么做?....

3. 整理自己的分析思路流程图

随着思考的深入,课题思路也慢慢形成了。

当然,课题设计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流程图了。结合自己的思考点,参考高分文章的流程图,去绘制自己的课程思路流程图,一遍遍优化,终于确定了自己个性化,有创新,而又有可行性的课题。

最终 4 月10 日左右,我确定了自己的课题。

找了个与实验室可验证方向一致,目前文献报道不多的方向,有内容可做,且各方面都与我的分析思路相匹配的,确定可以开始了。

此时,庆幸自己运气不错 ~

4. 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就是出 Figures 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新手并不友好。很多操作不熟悉,不确定,结果不易解读等,确实遇到很多问题。

市面上常用的,经典的,教程很多,会有一些详细的教程,跟着操作还算简单。

就这样遇到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一步步分析完了Figures,有些结果不是很理想,这个过程仍需要回头调整自己的分析思路流程图,边分析边梳理逻辑,边优化结果的过程,差不多花了 18 天,终于分析完了全部的 Figures。

随后,在补充点验证实验的空档期,开始 SCI 写作。

写作其实跟学习生信的过程差不多,也是先找模仿的对象,把框架、逻辑、句式结构等梳理清楚,再往里面填充自己的内容就好。

最终,5 月 18 日,完成了 Final Manuscript~ 整个过程差不多花了 2 个月。

果然,人就是要被逼一把,才知道自己潜力巨大!

5. 跟导师斗智斗勇

是的,不是你准备好了,想发就能发。但至少你拿着成稿的 Manuscript 去跟导师谈判,好过什么都没有,就跟导师说我想发生信 SCI 毕业。

可惜,还是一厢情愿了,导师不肯,他让我安心做另外课题(一作还不知道是谁)的实验,正好又是疫情管控,见导师的面都特别难,更别说再谈判了。

被压着跟小白鼠陪伴了 4 个月,终于又见到导师了,再接再励,该示弱示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离毕业真的无望的压力,几度让人抓狂,该豁出去就豁出去了。

6. 坚持不放弃

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发这篇 5 分+,目测是当下毕业唯一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轻易放弃。

有时候好像苦尽甘来了一样,9 月中旬投的稿件,10 月中旬就有返修意见了,要求 21 天内完成返修,或者这是个小修?

可能见到还真能发,导师也兴奋了...三下五除二返修完,十月底就返修了,然后十一月中旬再返修了一次,最终 11 月底成功接收了。

没想到投稿到接收,只花了 2.5 个月,也是人生的第一篇一作,还 5 分+,突然感觉之前所有的苦在这一瞬间都值得了..……

终于,还是靠自己最踏实。

导师平台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穷则思变,一无所有的「绝境」,不愿意坐以待毙,等着延毕,等着说不定哪天才有文章,不如自己奋斗为自己的前程博一把 ~

还好我成功了,如愿以偿,此时此刻才可以安心找工作。而且有了 5 分+一作傍身,找工作的底气也足了些。

小 结:

这几年的经验和教训小结如下(希望大家少走点弯路):

1)选择一个好导师,人品大于能力的优先

有些导师人品不好,对我们硕博生涯乃至个人精气神的影响都非常大。

有见过导师跟小硕抢一作,不给任何报销得自费发 SCI 的;也有压着文章不让发,说课题组资源然后再分配,不论你个人贡献多大等等;反之,人品好的导师,是你的一作就是你的。

2) 读研读博适当抛弃学生的思维,以社会人的角色去适应

以成年人的心态,更淡定面对一些得失,学会完整的独立,适应你选择的平台,导师,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对自己的实验负责,对自己毕业、工作乃至健康负责,学会自己依靠自己。

3)SCI 很重要

有自己的一作还是没有,有 1 篇还是有 N 篇,找工作的时候就看出差别了,而毕业选择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平台发展的几年,对人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看着是几篇文章的差距,几年后可能就是 2 种生活状态了。

读研读博确实都很不容易,希望好不容易成功上岸,人中龙凤骄傲的我们,也得以满身骄傲地奔赴人生的下一阶段 。共勉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