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博士论文致谢引热议, 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这些天,中科院自动化所2017届博士毕业生黄国平的论文“致谢”部分在网络刷屏。在致谢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山坳穷学生到计算机博士的艰辛历程,从贫困山区学校始,一次次翻越坎坷,直至进入中科院,这段历程不仅让我们钦佩作者坚如磐石的意志,也为如今的教育公平问题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空间。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和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去约谈”“从家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相较于今天的大多数人,黄国平的求学之路显得格外艰难,因此他更能从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古人求学经历中有所共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这里体现的教育公平问题并非起源于教育制度规则,而是发轫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我国中西部仍存在许多类似的贫困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部分孩子们来说,教育依然属于“奢侈品”。

例如,根据2019年的数据可知,云南、贵州省的中考普高录取率约为百分之53,分别处于全国倒数第三、第四的位置。此外,正如黄国平致谢中的描述,在其故乡四川省的许多山区中,普遍存在因物质条件欠缺难以接受教育的情况。试想,若家庭经济困窘、上学路途遥远、教学条件恶劣,即使是勤奋刻苦的学生也往往很难持之以恒地学习,更遑论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公平是一个涉及多方因素的议题,导致不公平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这些因素彼此又互相串联:制度规则、经济水平、资源分配、地理文化……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尚未解决的当下,要想保证教育公平只能依靠教育制度改革,给予部分地区政策上的倾斜,如“西部计划”、“地方专项”等。

值得指出的是,黄国平的求学成功,并不意味着目前为止的举措足够完备,已能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恰恰相反,我们不能忽略“幸存者偏差”法则,这位中科院博士坎坷不平的求学路实质上折射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在贫困地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更多孩子摆脱苦难命运、平等地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有关部门应继续推进教育改革,走好教育公平的“必经之路”,将政策和建设打入“深山巨岭”,走进“贫寒门户”,为贫困地区的莘莘学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这也应当是博士论文致谢引热议,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

文/周嘉祥(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