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各地纷纷整顿课外补习班, 培训机构要凉了吗, 真实情况是不容乐观

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在5月5日联合发文,对包括学而思,新东方在内的18家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对相关问题从严惩处。

这是继甘肃以来第二个省级单位开始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很多家长就此得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课外培训机构的日子不好过了,很可能就要凉了。

真实情况如何呢?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两个省份对培训机构的整顿基本都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师资质、提前收费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不规范行为。

本质上,这并不是取缔培训机构的信号,而是在规范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事实上,就目前情况来看,从国家层面上根本不可能取缔课外培训机构。

l 课外培训是市场行为

尽管绝大部分家长都对课外培训机构没有任何好感,且孩子的课外培训费用也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把孩子送去补习班是家长的主动行为,或许确实存在部分家长是被某些培训机构忽悠了,但至少大部分去补习班的学生是家长主动送去的。

尽管存在着种种原因,比如,家长认为别人在补,我家孩子不补根本不行等等不得已的苦衷,但改变不了把孩子送补习班是主动行为这一事实,尽管大部分家长是在形势逼迫下采取的不得已行为。

客观地说,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更直白的说法是有需求才会有供应。仅靠行政手段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杜绝课外补习行为,最多不过是从公开到地下罢了。

l 课外补习是否有效

确实有相当部分人质疑课外补习的效果。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更宝贵的是学生的时间。

如果课外补习班没有效果,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家长送孩子去补习班,毕竟谁也不傻,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如果没有效果,补习班早就凉了。

但其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剧场效应。比如张三李四两个孩子平时成绩都只能考70多分,张三去补习班了,成绩提升到了80多分,李四一看不妙,也去补习班了。

其最终结果就是两个人的成绩都提升到了80多分。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改变。在中考和高考这种按排名录取模式中,并不占优势。区别仅在于去课外补习的比不去课外补习的更占优势而已。

l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课外补习是刚需

原则上,真正需要去课外补习机构的只有2类学生。第一类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校根本吃不饱,需要去补习机构加餐。

其次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基础不行暂时无法跟上学校老师正常的教学节奏,只能去补习班,通过反复讲解来加深理解。

一个是培优,一个是补差。在目前的减负环境下,课外培训机构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说,,确实是属于刚需。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课外培训并非必须。然而讽刺的是为了最大可能的竞争优质教育资源,恰恰是这些普通学生才是补习班的最主要的生源。

l 培训机构合法经营,无法取缔

虽然确实存在着部分非法经营的课外补习机构,但绝大部分课外培训机构都是合法经营,其中不乏大型的上市公司。

补习机构依法注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属于正常的企业行为,取缔课外培训机构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据。

其次,在目前就业形势下,培训行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仅广州一地从事该行业的就有10万人,对解决社会就业有极大的帮助。

同样,在给国家提供税收方面以及拉动内需方面,课外培训机构也有极大的作用,取缔补习机构就目前情况来看,并非良策。

一些思考:

补习机构的存在,确实大大加重的学生的负担。这点毋庸置疑。但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能完全归罪于课外培训机构。

事实上,如果学生和家长真的都非常理性,仅仅属于刚需的优等生和差生才参与课外补习,那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补习班存在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在剧场效应下,绝大部分学生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了课外补习,才使得补习机构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指望行政手段来解决补习机构的问题显然不现实,有关部门最多也就能规范补习机构的运营方式,但无法根治这种通过补习提升成绩的无序竞争模式。

除非所有的家长都非常理性,不盲目攀比,不随大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去上补习班,但这显然不太可能。

因此,无论如何整改,剧场效应也不可能轻易打破。只要家长和学生对孩子成绩依然有追求,那么课外补习就不太可能停止。补习机构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改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