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清华北大偷拍视频流出, 我顿悟了一个扎心真相

前段时间,我在抖音刷到北京大学官方账号的一个视频。

中午十二点十几分了,已经下课好一会,还不断有人找老师讨论问题。

上一堂课刚结束,下堂课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进来了。

上课前二十分钟,教室就已经坐满了。并且,为了课上能够听得更清晰,大家几乎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前排的座位。

没抢到座位的同学只能发朋友圈排遣愁绪。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隔壁的清华大学。

下课20多分钟了,许多同学并没有离开,而是围在讲台周围,和老师讨论上课时有争议的问题。

周末,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默默用功的同学数不胜数。

网友感慨:这学习氛围也太好了吧!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学霸之所以是学霸,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

毕竟我们都遇到过“别人家的孩子”,平时学习不用怎么努力,临近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考个高分。

而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

但看了视频里的这一幕幕,你还相信“天赋决定论”吗?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排名在前1%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有一个名叫edmond的答主回答了这个问题,获赞11万。

他是这样回答的:

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人生轨迹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霸权”。

深以为然。

02

天赋的差距固然存在,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有的。

但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重要性,导致人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edmond

所以,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走神;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长此以往,这种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你可能会说,但是智商高的人就是上课吊儿郎当,回家打游戏,照样次次考到年级前十啊!

事实上,这也可以用学习习惯来解释。

学习习惯差的人,由于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从此拖延成性;而习惯好的人由于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浪费了上课的时间,还花费了课后更多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去消化;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但其实,这不过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好习惯导致的

03

人生没有那么多一步登天的事,学霸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有实验证明,想要取得好成绩,天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自律、勤奋的习惯和尊重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①理解认知三原色

认知三原色,是学者吴伯凡提出的概念,指认知=理性+欲望+恐惧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是由理性、欲望和恐惧三者混合而成。不同的配比,产生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行为

比如说,拿一个干净的碗,装上粪便等脏东西,再用最强力的洗涤剂把碗反复洗,高温杀菌消毒,和一开始一样干净。但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个过程,通常都不会再用这个碗吃饭喝水。

因为理性上我们判断这只碗是干净的,但本能上对于不洁物质的恐惧很深,而对于获取这只碗的欲望较低,最终我们就会弃用这只碗。

而对于食物猪大肠而言,虽然和那只碗很类似,也是不洁物质的容器,但很多人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猪大肠经过烹饪后会很好吃,让人产生很强的食用欲望。

于是,就产生弃用碗和吃猪大肠两种显著不同的行为。

识别特定情境下的认知三原色后,就更有条件对症下药,通过调配认知三原色,助推我们期待的行为。

比如,对于一个想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人来说,他的理性、欲望和恐惧在认知中的配比是不同的。

理性上,有些人对概率理解不深刻,只注意不读书仍然功成名就的个例,往往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读书无用”。

欲望上,由于学习大多时候是枯燥的,不容易激起个体的学习欲望。如果学习中还经常受挫,欲望就更容易消失,与其说走神或玩游戏是追求快感,不如说是为了摆脱学习的痛苦。

恐惧上,不认真读书最终在求职中的不乐观局面并不会马上显现,因此很多人虽然知道不读书没有未来,有些恐惧,但恐惧感往往不是很强。

想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适当调配这三者的比例。

比如,设置外部激励,提高学习的欲望;搜集读书和不读书之间差距的普适性案例,增加恐惧感。

04

②培养微习惯

微习惯,指的是一种数量或质量上显著降低标准、近乎微不足道的习惯。

比如,做1个俯卧撑、看1页书、写50个字。

这里的微,指数量或质量上的标准降低。但即便微小,仍然是习惯。

无论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包括养成好习惯,都会涉及到两个重要变量,一个是动力,一个是阻力。

只有动力大于阻力,习惯才能养成

而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小到不可能失败,能够提高做事的动力。

从阻力来看,虽然无法改善延迟反应,但大幅降低了难度,基本不受负性情绪、外部不可抗力的影响,对大脑造成的负担很小,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阻力较小。

只要动力比阻力大一点点,就能够坚持。

培养微习惯的目的就在于,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在无意识中,就好像每天刷牙一样,不用打任何鸡血,不用调动额外的意志力,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因此,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要强迫自己每天完成太多学习任务,只要能够做到每天坚持学习一个知识点,或是攻克一个难题,坚持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就会形成惯性,不需要大脑付出额外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自动地执行。

③警惕道德许可效应

有些人在学习一小时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光荣的事,应该得到补偿。于是奖励自己刷半小时抖音,玩几把王者。

本来只是玩半小时,结果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自控力》一书中提到,这是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许可,通俗来说,就是在做完一件让自己感觉良好的“好事”后,像是获得道德许可证,会允许和放纵自己做些“坏事”

其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很容易找借口甚至自欺,来应对认知失调和满足内心欲望。

为避免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不应该想着“我做了…....,现在我可以做点真正想做的事”,而应该以目标为导向,想着“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

香港科技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有一项研究,让受试学生回忆一次拒绝诱惑的经历,这会给他们道德许可。结果发现,70%的学生在实验中选择自我放纵。

但当他们让学生回忆为什么当时拒绝诱惑时,道德许可就减少、消失了,69%的学生能够抵制下一次诱惑。

因此,牢记自己为什么会拒绝诱惑,有助于我们做出与自身目标相符决定。

05

有段时间,名校学霸的作息时间表上了热搜。

清华马冬晗每天6点起床,凌晨1点入睡,安排得充实又高效。

浙大学霸胡一捷,每天6点起床,12点半入睡。

有人说,自己曾经也写过这样的时间表,可惜还是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学渣。

那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在哪里?答案就是学习习惯和自律

学霸是写完计划表,然后执行了;学渣是写完计划表,然后坚持几天就放弃了。

名校的这些偷拍照,无一不揭露了一个扎心真相:天赋,不过是你为自己的懒惰所找的借口。

所谓的天赋,都是骗人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