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学习不好的企业家告诉你, 有样东西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这几天,曾先后任职于美国麦肯锡公司和盖茨基金会的创业者,三个孩子的母亲李一诺的一段演讲,引发了社会共鸣。

“回国后我发现,在残酷的竞争和淘汰规则下,很多家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在痛苦和焦虑中把孩子熬成了一个可以上中国或者美国名校的人。但是,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在光鲜的简历下面是一个虚空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现实当中,人们早已习惯了用考试成绩来区分“好学生”和“差生”,习惯了用这样的划分来定义孩子的命运。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以其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不是的。

实际上,许多为人父母的成功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往往也是成功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有样东西比考试成绩更加重要。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教育家;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站在教育的另一端回望教育,很多人赞同这样的观点: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才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路。”

1

-THE FIRST-

他们曾是“差生”

很多大名鼎鼎的企业家,都曾是大家口中的“差生”。

先说我们最熟悉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很长一段时间,马云都是别人眼里的失败者:第一次高考没考上,数学拿了1分;第二次高考还是没考上,尽管数学有进步,拿了19分。

高考落榜后,马云到处找工作。当时杭州一家四星级宾馆刚刚开张,马云和表哥去应聘洗衣房工作。他们在太阳下站了两个半小时,衣服都湿透了,才换来面试的机会。

从宾馆出来,马云难掩激动,他面试分数不错,比表哥还高。可是,最后表哥被录取了,马云没有。

杭州警察局招人,马云和4个同学一起参加招聘。结果,4个同学都接到了入职通知,马云没有。

后来,经父亲托人,马云才得到了一个出版社打杂的工作。那段时间,街坊常常看到马云骑着三轮车送书,辗转各个出版社、印刷厂。

直到有一天,马云随手翻起一本书,那是路遥写的《人生》,这本书触动了马云,他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考上大学。

第三次高考,马云数学考了89分,被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录取了。

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的,还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第一次高考,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第二次高考,俞敏洪的英语考了55分。

“玻璃大王”曹德旺,9岁才开始读书,读到14岁,后因家里太穷不得不辍学在家放牛。为了生存,曹德旺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直到承包了一家濒临破产的玻璃瓶厂。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参加高考名落孙山……

这样的企业家,国外更多。

拉里·埃里森是世界上最大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他的产品遍布全世界。他读了三个大学,没获得一个学位文凭,在32岁之前一事无成。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就退学了。

……

说起这些企业家,一定有人会对孩子说:“人家有经商天赋,咱们学不来。还是踏踏实实学习,拿个好文凭最实在。”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

-THE SECOND-

商业大佬告诉你

这样东西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些没有光鲜学历,但却最终走向成功的企业家,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样共同的东西——强大的内驱力,即自我驱动的能力。他们有梦想,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为实现梦想付诸行动。

乔布斯说,好奇心和直觉带给我无价之宝。

埃里森的座右铭是:永远不要放弃成长。

他喜欢通过大量阅读来寻找答案,并时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每天都要看自己是否成长了。“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但我却成了程序员。我完全是从书本上自学编程的。”埃里森说。

“我不止一次对自己说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马云自述。

李书福坦言:我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在学校学到的,我的学习是一种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发现了问题,明确了方向,然后就是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去攻克。

“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妖风起哄,否则退潮以后,裸泳者将会很难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有着梦想、热情和憧憬,但渐渐长大之后,这些东西却全部消失了。

也有很多人质疑,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但真正称得上伟大或是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却屈指可数。就好像当代中国有着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基础教育,但却没有影响世界的本土科学家。

这是为什么?

从许多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企业家身上,我们能够发现,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内驱力、承诺挫折的能力、热情、坚持等等。但这背后,决定一切的根本,则是人的教育思想。

曹德旺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对孩子的教育。一个成功的教育,首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几种心:

以赤子之心待人,以自信之心待己,以一颗专心做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根基稳健,坚定前行。

有“商业增长大师”之称的美国企业家卡梅隆·赫罗尔德说:家长和社会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知识,而不是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浇灌孩子们对企业家的憧憬和热情,或许他们能够成就更多。“学校的教育应该将那些有经商天赋的孩子培养成企业家,就像把有科研天赋的孩子培养成科学家一样。”

可在当下这个教育日趋内卷化的时代,这样的愿景却是渐行渐远。

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有位家长说的透彻:

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

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

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快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他们快速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

更加可怕的是,这个趋势正在向低龄化发展。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比拼心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正在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并且不快乐的时间开始的越来越早。教育提供给人们的,除了一张张毕业证书外,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反社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简单理解和忧虑,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会文化心理,都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过程中对‘选拔进程的负责度与选择结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

3

-THE THIRD-

成功的企业家与成功的教育家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成功的教育家。

曹德旺的儿子曹晖大学毕业后,曹德旺直接让他去玻璃厂当工人,曹晖一步步、认真当好自己的班,花了6年时间,才当上了车间主任。曹晖好不容易上手了,曹德旺又让他一个人去香港,白手起家,从小生意做起,几年打拼后,曹晖开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以自信之心待己,以一颗专心做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根基稳健,坚定前行。”曹德旺说。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上面那位家长说:事实上,越是优秀的教育思想,越是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包括一个人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问题的过程与能力。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最近,曾任职于美国麦肯锡公司、盖茨基金会的清华毕业生李一诺的一个演讲,获得了无数家长共鸣。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所有的学校,贵族学校、重点学校、普通学校等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非常不一样,但他们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逻辑,就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

很多家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在痛苦和焦虑中把孩子熬成了一个可以上中国或者美国名校的人。但让我感到心寒和担忧的是,这些孩子中,有些孩子的确成功, 但是大部分孩子在光鲜的简历下面是一个虚空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教育家,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站在教育的另一端回望教育,很多人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一旦通关完成,游戏结束,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才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路。

END

〖 企业观察报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