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绿动未来”ESG@复旦管院系列论坛之一,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第二届“享见-ESG主题论坛”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与会专家的观点是:企业做ESG并不是简单地拿钱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目前企业所属的ESG发展阶段,进行管理体系和框架的设计。
ESG的概念由联合国于2004年首次提出,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ESG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但国内企业对于ESG的认知、转型、深化还不少提升的空间。为此,当下企业对ESG专业人才的渴求,以及管理者将ESG深度融入企业治理方法,存在迫切的需求。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主办,话题聚焦“可持续·责任·人才发展”,搭建产学研的平台,以培养企业管理人才ESG视野为出发点,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过去十年金融市场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学系李达三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战昕彤带来了一场关于“从投资角度看ESG”的分享。企业为什么要做ESG?战昕彤认为,这是做ESG投资前企业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作为一个能将人才、技术、资源和影响力汇聚到一起的组织,更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去承担这样一份社会责任,创造共享价值。”
她还就战略和策略两个方面对企业如何做ESG进行剖析。从战略角度来说,企业的思维方式需要从分配转变到增长。一些短视的管理者会通过压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来增大股东价值。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审视,这会加速利益相关者远离企业。长期来看,导致企业价值降低。而增长思维则是让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增长的双赢。从策略角度来说,企业做ESG投资应遵循乘数效应、比较优势、商业重要性三个原则。企业做ESG并不是简单地拿钱解决问题,而是要和公司的具体业务结合起来。
战昕彤认为,ESG投资不应简单理解为负面筛选,而应该强调通过股东的积极行动以真正改变那些ESG做得欠缺的公司。而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也面临不同的约束,导致其在股东的积极行动上效率不一。国际机构往往在海外能够更有效的发挥股东的积极作用。因此她建议,本地机构与国际机构投资者可在ESG方面形成合力。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说,根据过去几年全球招聘市场的数据,包含绿色技能的职位招聘需求正在高速增长,然而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相关技能的人才远远供不应求。为此,管理教育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方面责无旁贷。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的课程当中有35%的课程涉及ESG话题,特别是在ESG人才的细分赛道上,有责任为社会企业、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培养更多实践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型人才。
普华永道中国ESG信息披露培训专家刘晓辉表示,ESG的信息披露是ESG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它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抓手,来帮助企业逐步提升在ESG方面的战略规划和绩效表现。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逐年提升,最新数据已经突破34%。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23年香港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调研》发现,在联交所过去十年的不断推动和努力下,多数ESG信息披露日趋完善。刘晓辉认为,ESG信息披露只是一个开始,相比于产出图文并茂的报告,更应该将全面的ESG的实践植入到公司的目标与战略当中。未来也需要更多利益相关方的深度参与,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ESG人才需求旺盛,而ESG从业人才稀缺的当下,企业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长三角ESG与零碳研究院创始人、复旦大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校友符翀认为,需要从ESG管理体系与人才能力的关系出发,去描绘企业所需要的ESG人才画像。
她在现场提出了“企业成熟度”的概念,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ESG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目前企业所属的ESG发展阶段,进行管理体系和框架的设计,在确定好相应的管理边界和管理内容后,再去匹配合适的ESG人才。
在探讨企业的ESG人才画像时,符翀认为,企业需要从性格特质、知识、技能、经验四个角度进行考量。在快速发展的ESG领域中,从业者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善于协作沟通,并能快速对新知识、新事物获取认知的性格特征。
文:唐玮婕图:采访对象提供编辑:商慧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