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

学校在职称评审中存在的种种内卷现象, 是规则量化还是人为折腾

职称一直都是老师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很多学校的敏感话题之一。因为很多地方的职称直接与教师工资挂钩,职称等级越高,老师们的工资就会越高,所以,很多老师都想早日晋升为高一级的职称,尽早把自己的职称问题解决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由于各个学校每一个等级不同的职称,都有其严格的编制人数,都有与之匹配的岗位设置,因此,就目前来讲,很多地方执行的职称制度还是有很多相应条件的,在高级职称人员分配方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指标问题还是相当严格的,所以,需要晋职老师们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指标和岗位问题是制约老师们晋升职称的主要瓶颈问题。指标问题关系到你能不能成功晋升为高级教师,一所学校每年都有多位老师符合晋升的基本条件,都有晋升高级教师的资格,但是,分到的指标却只有一两个,甚至有的年份一个也没有,这种情况就把老师们的职称晋升问题带进了一个不良循环,符合条件需要晋升的老师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给老师们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晋升高级教师越来越难。而岗位问题则是继指标问题之后的又一个严峻问题,由于学校岗位编制已满,即便是评上高级教师,也不一定能够聘上岗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评上高级教师却兑现不了高级教师的应有待遇。

就像很多老师说的那样,大部分学校在职称评审工作中,都存在内卷现象。其实,对内卷比较通俗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学校内部不正常的竞争机制造成的后果,并且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环境,甚至会导致内耗、内讧的严重后果,就以我们所说的晋职指标为例,在几十位老师面对一两个晋升指标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把指标据为己有,面对学校内部制定的种种规则细则,大家都会深刻体会到僧多粥少的意思,老师们围着一块肉你争我抢,其中的相互伤害,相互挤兑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内卷内耗,使学校失去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受损的是学校整体的元气。

面对很多学校的所谓量化细则,老师们为了占据一定的优势,也不断地加剧了内卷的程度。学校为了使指标分的更公平更合理,就会不断地提高制定的标准,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而老师们则为了能让自己的量化分数更高,就会不断地追逐学校制定的愈来愈高的标准,比如,有些学校的学历打分标准为,专科2分、本科4分、硕士研究生8,为此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进修高学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高学历证书,我们可以想一下,教一个小学或者初中有必要非要整一个研究生学历吗?还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优质课,有了县级的想要市级的,有了市级的还要去争省级的等等,一次一次的授课表演,一次又一次的讲课彩排,这种没完没了的内卷,又有多少是用于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呢?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为了自己所谓的权威和存在感,故意制定一些明显异常的规则,使教师内卷现象更加无底线。通常打着全体教师一致同意的名号,实施了一些投票之类的伎俩,让老师们体会到了姚老师的遭遇,看似已经入围,实则一票就能把你打回原地;又比如,同样都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在制定规则时,不按教师的课时量打分,反而人为地把老师们分为三六九等,教主科的4分,教副科的2分,教低年级的2分,教高年级的4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量身定做,年轻的三八先进教师个人直接5分,让那些老男教师自愧不如,还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显摆自我,直接让校级荣誉证书的分值,成倍高于市级甚至省级证书的分值,把貌似合理的量化活生生演化成了使劲折腾和耍流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