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汉字书写体现做人做事的道理

■书法进入高考作文

书法走进今年高考作文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在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高考全国卷II)中,赫然出现了一幅漫画:由一撇一捺的简单笔画所组成的一个楷书“人”字!试题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统筹

很明显,这就是以书喻人。一个呈现毛笔“描红”笔画的楷书“人”字,真正将书法带进了高考作文。它告诉我们:书法之道亦是为人之道,蕴含着立德树人、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人生有顺有逆,要善于“藏而不露”,能够在逆境中奋起;一个人要行端表正,行为“不偏不倚”;无论是困难或胜利在前,也不鲁莽冲动,而是要谋而后动,“缓缓出头”。

书法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所以它的书写过程也是书写者修身养性,自我反省,耐得寂寞,享受孤独的过程。许多人在小学时都曾有过通过楷书“描红”练习书法的经历,眼前横平竖直、端正严整的楷书字,就是习书者的“楷模”。我想,楷书从魏晋发端,到唐代发展鼎盛,得以成为沿用至今的书体,除了易于辨认的功能性以外,恐怕其中也隐喻着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寄寓着国人“中正”“中和”“中庸”的人生哲学,以及不偏不倚的人格理想。这就是做人的楷模。

千百年来,国人正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汉字书写中,体会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书写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定神闲,全神贯注,用智不分,书法因此成为老少咸宜的最方便消遣工具和健身手段,成为最忠实的人生伴侣。当年,我“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落户,正是书法陪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而如今的公园里,不也常见退休老人以地为纸、以水为墨,手执大笔,一笔一画地书写吗?

早在汉代,扬雄就指出:“书,心画也。”书法用笔有中锋与侧锋之别,但是却始终强调中锋行笔,侧锋次之。不偏不倚的中锋,锋藏画中,隐忍而行,可使线条柔中带刚,得有风骨。对此行笔秘诀,元代赵孟頫总结道:“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宋代米芾则将中锋用笔作为书法家“得笔”的重要标志。

而用笔是否中正,又与书法家的内心情绪有很大关系。唐代柳公权对向他咨询笔法的穆宗皇帝说:“心正则笔正,乃可法也。”可见,书法之道,必须心物相通,心物交和,心物同源,它承载和传达出书法家内在的心灵和性情、才学和志趣,甚至还包含着书法家的身世遭遇。因此,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道亦是为人之道,书品亦是人品。这已经成为古今书坛书家的共识。每个人不同,其书法个性必然不同,其不同时刻书写的作品,也自然是不可重复的“独特的这一个”。只有书法家的“人道”宽厚,才能创作出厚重的作品;只有书法家创作时“五合交臻”,其创作时才能“神融笔畅”,作品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唐代张旭的狂草正是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心中郁勃之情的具体表现。

既然书道亦是为人之道,那么它与书法家的身世遭遇和人生阅历就有了密切关系。唐代怀素若不是“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得到大书法家颜真卿、徐浩等的指点,见到当时许多名流高士,并当众挥毫表演,他怎么能成为名扬天下的草书大家?邓石如如果不离开偏僻怀宁山乡,游历到寿春循理书院,在为学生制印时被书法家梁巘发现,那么他也不可能登上清代书坛的高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即人生,人生亦书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地认识世界和充分地认识自己,交友启智,为书法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并且从读书和阅历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胸襟和精神境界,也是多么重要啊!

总之,正如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寓意那样,书如其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它一定是书法家才气、学识和性情的完美表现。我们欣赏和品评书法作品不是看图识字,甚至也不仅仅停留在技法技巧层面上的鉴赏,而是要能够看到文字背后承载着的“道”。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书法看似简单,就是写字,而且人人可学,但是又博大精深。一幅好的作品,就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的,它是一个“最成熟的格式塔”:即复杂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即艺术能力的精彩呈现,是生命力和人类内在情感生活的高度概括及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欣赏它,你将获得一种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