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面对“志愿焦虑”需有开放心态

漫画:陶小莫

□孔德淇

从6月23日起,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但对高考生和家长而言,真正的高考尚未结束。多年来,民间流行着一个说法:“七分考三分报”,表达填报志愿的重要性。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一项调查显示,86.3%的受访者坦言为填报志愿而困扰,94.6%受访者期待中学提供志愿填报辅导服务。(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新高考的推进,近几年志愿填报发生较大变化,排山倒海的招生信息,稍不留神就带来迷惑与误解。同时,很多刚刚走出中学校园的考生心生疑窦,他们对社会行业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中,尚没有机会形成自己清晰的社会认识。到了填报志愿时,或跟风流行,或“求医问药”四处询问建议,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比起看上去一些偏向功利的建议和选择,近年来“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志向”的观点声量渐高。诚然,志愿填报涵盖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寄托,但同样也有对青春的畅想与理想的希冀。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职业越来越多,其更迭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就业前景很难提前把握,因此未必一直是志愿选择判断最主要的考量,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对考生或许更为重要。

这个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选项,老师和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里的老师也许不仅仅是班级的任课老师,也包括考生所信任,对高考和高校比较熟悉的老师们。考生、家庭和老师,各种信息、资源和愿景,最好能够以考生的兴趣和成绩为主轴,在一种稳定的心态下进行有机的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这个比较关键的时刻做出准确的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更合适的态度或许是,认真但不必纠结,严肃但不必严苛。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并且要承认,世事确实难料。尤其是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四年后甚至更久后的形势,真的不好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一个人的所学与所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相比起进入大学前就纠结于多年后还很难预料的工作、薪酬等,倒不如对知识探索怀有一颗好奇之心,保持一种更开放的心态,致力在校园里成长为自己希望的那种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