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高考会改变人生。在我高考以前,我和我的同学都这样相信,老师们不曾否认过这种观点。高考考得好,进好大学,找好工作,一辈子都顺顺当当;高考没考好,或者复读,或者去个不如意的大学,出来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落魄。
这个理论当时听着好像很合理,中学生的世界主要就是读书考试,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少年友谊,还有偷偷摸摸的恋爱。少年人对高考另一端的想象既简单又抽象——上大学,找工作,谈恋爱,仿佛十八岁以后的人生也只需要给这三个元素列出范围划好重点就会顺利通过得到好分数。只有真的来到了高考的另一端并渐渐远离高考时才会明白:当初想象中的能被成功高考解决的抽象事件,其实是互相交织连结的生活本身,我是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如今我回头看自己人生里每一个关键选择,意识到决定性的过程在选择发生之前很久就开始了。我做出的选择,不是一篇作文的开头,而是它的结尾。高考就是十二年同龄人大集体生活的结尾。
高考是横亘在少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面前的第一道大关,细究原因,并非因为它对少年的命运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因为它是少年离开家庭的序幕。无论是少年本人,还是少年的父母,都将它视为独立生活的起点,所以它的重要性就被放大了。成年并不因为举行成年礼才到来,也不是因为高考才发生。高考的“成功”,无非是得了好分数,进了想进的大学,学了想学的专业。高考的不成功也就是没达到这个目标,又可以分为没能进想进的大学也没学想学的专业,或者是在不理想的大学学了想学的专业。所有的后来人都能告诉未来的高考生:如果学校和专业是唯一的梦想,只要投入精力和耐心,后来都可能再度实现。
本科不能进梦想的学校可以考研,专业不理想可以进校后转专业。也就是说,高考的成绩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它只决定一个阶段,在下一个阶段仍然有很多办法补回那点失望,甚至那点失望后来根本不重要,因为遇上了好朋友,尝到了美好的爱情,或者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在高考之后,分数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人生的方向不再容易被数字定量。正因为高考是最后一个用数字衡量所有参与者的节点,人们更乐于谈论它,不恰当地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孩子用尽全力去够到的那个数字。人们对数字和比较的热爱,也赋予了高考远远超出实际的重量。实际上分数出来以后,绝大部分考生都心里有数哪一门超常发挥了,哪一门没考好。这是因为基础是平时打下的,是十二年点滴积累的结果。高考不是一条金线,想尽办法跃过去就万事大吉;高考是个浮标,在波峰波谷的起伏间指示一个范围。如果有一天取消高考,每个少年都可以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直至学成离开,他们的人生不见得会有很大不同。
年少的人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某些错误凑巧跟高考成绩不理想有关,就会让人产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情绪,好像人生被高考前后犯的错误彻底改变了。许多不择手段吸引注意力的流量文也言之凿凿告诉读者,只要做对某件事,就会一帆风顺;做错某件事,就会满盘皆输。
如果真的是这样,几乎所有的人在人生走完一半的时候都已经埋在了千古恨中。人生这么长,做出个把错误决定是迟早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改变人生的不见得是那个错误,而是犯错以后无尽懊悔导致无法顾及其他的情绪。如果纵容这样的情绪泛滥,人生里任何挫折都可以是千古恨,不一定是高考失利。少年们应该尽早理解:错误都有补救的机会和方式,只要花额外的努力,或者鼓气勇气说一声抱歉。
在我漫长的实验-论文生涯中,犯过无数的错误。有一次我发现因为一个小地方没想到,前面两个月的工作等于白干。懊丧之下,我去找导师,告诉她“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的导师说:“如果我犯一个错误都能得到十块钱,那我早就发财了。”于是我倒回去重做,又用了两个月,重新得到了结果。这个导师并不是我的人生明灯,后来我发现加入这个实验室才是错误,所以尽早退出了。但是她说的这句话,我一直还记得。与犯错误的自己心平气和地相处,这是实验科学从业者的生存之道。犯错不要紧,只要改过来。成长的路径永远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的。在每个曲折处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容和边界,知道自己真正的实力。
父母们总是不放心少年,如果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其实大都能很成熟地独自处理掉高考积累的疲倦和情绪。考试前孩子们会畅想考完以后要尽情发泄掉郁积的压力,好好玩个昏天黑地;真的考完以后,大部分人情绪都非常稳定,用普通的方式放松和娱乐,整理总结,甚至开始准备下一阶段的人生。我记得那一年很多人在学校里摆摊,卖习题集试卷还有课堂笔记,收获低年级学生羡慕的眼光。少年们选择玩耍、运动、打工、旅游……比很多压力过大已经不知道如何放松的上班族要健康。无论如何,虽然高考并不是人生里最重要的事,高考之后的暑假倒可能是人生里最后一个被照料的假期。从此以后,孩子们就要自己挑起生活的责任了。
微信: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