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沉默的二本大学生:每年上百万人毕业,基数最大的打工人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勾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作为年轻人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节点,牵连着千万个家庭的心,也牵连着千万人的未来。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高考俨然成为国内每年六月最为重要的事之一,也是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然而当高考的帷幕落下,放榜的那一天开始,也便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日子。

成绩优异的学子可以填报自己心仪的院校,憧憬着未来展示翱翔,而成绩不甚如意的人则是处在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在彷徨中不知所措,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往人生旅程的下一个阶段。

只是当经历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骨感之后,黯然伤感之余,不免有些耿耿于心,最为介怀的当属那些年进入普通院校的二本生和那些因几分之差落入高职院校的人。

现实世界的骨干

学海生涯中,但凡成绩还算可以的人,都或曾憧憬着在高考过后,能够顺利地被985/211等高校录取,成为名校的学生。

虽然说不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但至少也算得上对自己十年学海生涯的肯定和满意。可毕竟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名校也是有限的,入取的名额更是有限的,能够挤进名校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对于学子来说,名校或许只是身份上的一种认同和认可,但真正的进入到社会之后,才能感受到现实世界的骨干。

从踏入名校的那一刻起,就如同比别人有着更高的人生起点,也有着更广阔的未来空间。也许有人说这种说法太过于名利,但这却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在国内的某一商业银行,其中高级管理层,大多数是来源于国内的某一所名校,人情世故的世俗世界里,让这些人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圈子。

他们或是同一教授、老师教出来的同门师兄弟,亦或是来自于不同专业,但彼此有过交集的学长学弟,自然而然他们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圈子,而外校的毕业生很难融入这个圈子,哪怕你是来自于同一级别的院校。

当然同一级别院校的学生,也不屑于去融入他们的圈子,因为他所在的学校同样有这样的人情世故,有着同样的社会,甚至更高的人脉资源。

名校走出来的企业高管,或是大型公司的老板,他们很容易成为学校的座上宾,参与到学校的活动当中。而这些活动又为他的学弟学妹提供了与他相识的机会与空间,也就更容易进入这些企业,成为老板身边最为信赖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学缘”。

当然,即便是不曾选择进入社会层面的企业。凭借着他们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也更能够受到国有事业单位的认可。

这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毕竟名校的加持更容易让用人单位相信,他们比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具备专业素养,或者说是能力。

因为高考就是一道面试题,进入名校似乎就是过了用人单位的初试,然而这些优势,并不是二本学校学生,或者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体会到的。

二本生的失落感

与一本院校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高职院校,同样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生方向。

如果是一本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精英,那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输送最为普通的打工人,或是生产线上的流水工,或是企业中最有存在感的普通职工。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似乎“天生”就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等,但却也是企业和用工单位不得不考虑的人员,因为他们可以承担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做的那些工作,而且所需的人力成本也要更廉价。

但他们又是这个社会阶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因为他们生产的是整个社会都离不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在一些规模和效益相对都不错的企业单位,学历是工资划分中的一项标准,同岗不同酬的基本工资,有时候并不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究竟有多强,而是你的学历够不够高。

专科生要比本科生低600,本科生比名校毕业生低200,而研究生要比专科生的基本工资高1000,甚至更多,但这又是专科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最简单的借口和理由就是,谁让你学历没有别人高,这就是别人的优势。

对于那些因为几分之差,甚至是因为发挥不佳的高考落榜者而言,也许在进入高校之初,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而走进社会之后,现实的世界往往会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也就因此而耿耿于怀。

也许有人会反驳这种观点,说高职院校也有优秀的人才,但却少之又少,凤毛麟角的形容也不算过分。

但放眼当下国内称得上成功的企业家,有几个不是名校毕业?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脉资源,不同的社会阅历和视野。

在一本和高职之间,最没有存在感的当属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没有名校的加持,很难接触到所谓的优秀的人脉资源,让他们缺失了不少可以进入高薪企业的机会。

他们的定位也不像高职那么的明确,以至于走出校园便变得迷茫,没有清晰的定位,自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久而久之,他们也只能进入一般环境的企业当中,充当起打工人的形象,每年上百万的二本毕业生,不知道何去何从。

即便是选择了考研,他们似乎也要比重本院校的考研学生略微黯淡一些,因为很多时候,很多院校更关注你的第一学历,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基础。

尴尬的原因

造成二本生和高职生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

但其实最重要的便是“精英教育”的伪命题,还有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体系,一个人的心智真正的成熟起来,是在成年以后。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把最重要的人生节点,选择在了一个人的叛逆期。

把生活中少量用得到的知识,强硬的灌输给高中生,然后以高考的形式来挖掘其中的精英。

这样的结果,势必会造成不少人才的流失,宽松的大学生活,也让二本院校没什么存在感,让人误以为这些学生没有什么真正的专业才华。

而教育资源的严重偏移,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参差不齐不说,更是落后、陈旧,完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式,然而这些也只不过是其中最为显眼,却最为难以改变的现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