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刷屏消息或非真相,应避免“看见即相信”

近期各地高考成绩公布,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因高考落榜引发热议。6月25日网上一份时代峰峻艺人文化课成绩单被广泛传播,图中显示,马嘉祺高考总分307分,数学25分,英语44分,未通过艺考分数线。网友们纷纷表示马嘉祺学霸人设崩塌,公司营销失败,多数网友对他的成绩表示“路人觉得307可真是太低了”“307?把答题卡扔地上踩一脚都比这个分数高把?”,不少微博大V也表达了批评态度。

然而,有多少人“看见即相信”?在这样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强烈的情感宣泄远远先于对事情真相的了解。客观来看,网传成绩单并非官方公布,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网民纷纷相信并发表冷嘲热讽言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同时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用经过严谨的考证,也使得评论内容的质量越来越低。

除了微博,各平台自媒体也纷纷发表对于此次事件的评论,但评论的论点大同小异,甚至连论据也一模一样。仅凭两张截图,一面之词,网络就陷入舆论的狂欢,真相还不等到浮出水面就被舆论深深淹没。视频截图加上网传高考成绩,网民们似乎立马就能确定这是又一场明星塌房事件,随即纷纷将矛头指向他。没有经过过多的考量,吃的是流量明星人设崩塌的瓜,更感受到的是自己在学习上的优越感,进行着似乎“替天行道”的批判行为。网络谣言来得快去得也快,之后网民往往会投入下一个议题,对于当事人来说,即使最终洗白也“无力回天”。

回想上一次网络中发生谣言迅速散步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件就是袁隆平院士去世的不实消息了,不同点在于那次事件的消息为官方发布,所以大家“看见即相信”情有可原,这是媒体的失职。而这次事件中并无官方消息,可以说是一场网民的自娱自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网络暴力的行为——网民对不符合心中标准的对象进行法律途径之外的非正式制裁。不论是热议马嘉祺童年作品使他常常“社死”,还是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批评他高考成绩不符合学霸人设,都涉嫌网络暴力。这不仅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还对网络信息环境良好氛围的营造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处于互联网时代,发表任何言论前,应该仔细考量事件的真实性,擦亮双眼,谨慎发言,切忌跟风,因为某一天,我们自己也可能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文/袁思琪(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