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场考试已经逐步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是生命中鲜有的几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时刻。同时,它也是大多数人在人生中面临的第一场意义重大的考试。
随着大家对高考关注度的提高,这场角逐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团体,那就是“复读生”。
对待高考的复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即使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能报考不错的志愿就直接升学吧;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就要继续奋斗,直至目标完成。
那么,是否复读和群体属性是否存在联系呢?
穷人家的孩子选择复读还是认命?他用13年给出答案
是二战?不!十二战
人们常说“数十年如一日”,你是否可以想象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后,再用连续12年的时间准备高考?
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他做到了,他就是——唐尚珺,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崇尚美玉”,他对高考的追逐亦是如此:像完美无瑕的玉璧一样。
不为名校,只为目标
不同于其他的“高考钉子户”,尚珺数次高考均可谓是高考大军中的“佼佼者”,其他考生望尘莫及的985、211几乎是尚珺年年都能达到的标准。
如此优异的成绩为何要多次复读继续参加考试呢,因为在尚珺心里,只有灯塔尖上的那盏明灯是他最终的归宿,而那盏明灯就是中国科技大学。
是人为?是命运?
多次的高考经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们也曾劝告尚珺选择其他学校,他也曾经动摇过,试图选择中国政法大学。
然而,一场噩梦降临,他的父亲生病了,为了得到2万元的复读补助费用,尚珺重回高中校园。
也许是命运使然,推动着尚珺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勇敢地行走。
面对困难应该退缩吗?长时间的努力后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应该放弃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小到出生时冲破重重障碍后那声响亮的哭声,日常到我们每天接受到的教育,我们被教导着:
不要轻易地放弃、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过地狱的锻造才能造就天堂的美好,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如同尚珺一样,没有人知道在磨炼之后等待我们的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但是倘若不去尝试,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若是努力尝试,谁又知道在大路尽头等待我们的不是满眼芬芳呢?
因此,不要退缩,哪怕成功的几率很低,但它至少不是零。时间的堆叠并不是浪费,也不是没有回报,那是成果在积淀。
司马迁用了15年的时间编写《史记》,司马光用了19年的时间编著《资治通鉴》,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编写《本草纲目》,徐霞客用了30年的时间写成《徐霞客游记》,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40年的时间写成《资本论》……
古今中外,除了这些文人墨客,其他领域也有着很多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某件事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创造出惊世骇俗作品的例子。
每一个典例都在告诉我们,时间的堆积并非是无用功,那是成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总有一天,这个成果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人的声音是前行的指引吗?
前行的道路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
如同硬币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存在A、B面。同时,每种事物的存在,都会有人秉持不同的态度,同样,不同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也会出现多样的态度。
对待尚珺多年复读奋战目标的行为,社会各界人士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不断为之努力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情;另外有些人认为将美好的青春时光用在反复追逐高考这件事上,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世界花草形形色色,思想也是形形色色,面对成长路上的质疑和阻拦,我们应当正确理性地对待,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他人的建议是站在他人自己的角度,路是否合适需要自己去走。我们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一个终身受益的道理,那就是:
无论别人怎样说,水的深度需要自己尝试过才能真正了解,或许耳听并非虚,但路适不适合走,只有开拓后才知道。因此,要勇于大胆的尝试。
写在最后:
坚持不易,但是如果坚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那就不要畏惧,勇敢大胆地走下去,路的尽头,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