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为了所有家长的头等大事。
有的家长认为暑假是用来玩的,可孩子暑假玩得有多开心,开学后就有多痛苦。玩野了的心很难收回来,作息和学习习惯,也难以调整。
有的家长认为暑假是用来学的,然而密密麻麻的作业本和补习班,不但没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愈发排斥。家长有压力,孩子也有压力,家庭气氛像一个随时爆炸的火药桶。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假期过得既充实又快乐呢?超级育儿师特邀心理专家王燕老师,在7月1日进行了一场线上直播,针对“暑期计划”,为所有父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为什么暑假这么“难过”?
为什么每到假期,都少不了一番鸡飞狗跳?
因为家长和孩子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对压力的认知有偏差
暑假对孩子来说,就是两个月的假期,而假期的任务,就是玩。脱离了老师的监管,作业的压力,成绩的束缚,终于能够喘口气。
但很多家长会抱怨,家里的一切不用孩子操心,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为什么孩子还总是叫苦叫累?
对玩乐的认知有偏差
在家长圈内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
意思是暑假已经成为比上学更关键的一个时间点,“学霸”会利用暑假的兴趣班和补习班突飞猛进,实现弯道超车,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而那些不学习的孩子,则会在暑假加速堕落,被远远地甩在队伍后面。
两年前火爆全网的热文《我月薪3万,却撑不起儿子的一个暑假》,更是让无数妈妈倍感焦虑,孩子每多玩一分钟,排名就会后退一位。
然而,王燕老师指出,“玩乐”其实也是孩子进步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自带一种“成长基因”,这种基因会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查漏补缺。
比如在繁重的课业中,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社交的机会和能力,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在工作中很难与同事合作。
于是,孩子们便会在暑假积极主动地找朋友玩,弥补社交方面的不足。
孩子想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数万年人类在进化中“挑选”出的必要的事情。玩乐的冲动、学习的冲动,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所以,家长不用太过焦虑和担心。
为什么要让孩子做计划?
其实,无论是“玩”还是“学”,关键在于两个字:计划。
无论是学校还是补习班,目的都是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有计划地玩,孩子就能做好心理准备:玩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不是放纵。
有计划地学,孩子就能控制好自己的学习节奏,不会将作业堆积在一起,在焦虑中丧失学习动力。
海清曾在微博上讲过一个故事。
儿子蛋妞因为定下了暑期完成一个科幻小说的写作计划,开始变得超级自律。
海清想陪蛋妞出去踢球,孩子说要先完成当天的作业计划。
海清想说服蛋妞先把计划放一放,蛋妞却义正言辞地拒绝:明天还有明天的计划和任务。
想帮孩子做好暑假计划,父母应该明白这两个原则。
计划的主体:孩子
王燕老师在直播间提到一类父母:早早地为孩子暑假做好计划,却发现孩子非常抗拒,拒不执行,两代人之间互不理解,互不退让,家庭矛盾一触即发。
这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既然计划是由孩子去执行,那么计划也应该由孩子制定。
家长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只有孩子自发地为假期做好规划,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目标的期待,他才会有执行的动力,并找到其中的乐趣。
关于“计划”的心理学原理
计划的关键不在于“内容”和“执行”,而在于“计划”。
因为只有当孩子主动做好计划,他才会意识到,人生是由自己掌控的,除了自己,没有人能为我的人生负责。
也只有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他才会明白,暑假并不只是用来疯玩的,暑假是有任务的。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发自主地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所以,我们看重的不是计划的内容和计划的结果,而是孩子在计划的过程中能够变得更自主、更积极、更有责任心。
如何引导孩子做计划?
一个遵从父母计划的孩子,不一定是一个“好”孩子。
他可能会在压抑自己真实欲望的过程中,形成讨好型人格,处处放低自己,失去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
王燕老师提出,比起帮孩子做计划,如何引导孩子做计划,才是家长必修的功课。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
制定计划时,应该以询问和讨论为主,孩子提出想法,家长代笔。
计划的项目要少,且容易执行。
项目应该以孩子的意愿为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学龄期的孩子
计划应该由孩子制定,家长的作用是在孩子懈怠的时候提示孩子,在孩子完成任务时表扬孩子,并鼓励孩子制定进阶目标。
但家长要注意,表扬孩子并不是指物质奖励,孩子一完成任务,家长便奖励孩子奖品。
这样做,会把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转换成家长内心的需求。孩子完成计划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条件。
王燕老师建议,家长可以以精神奖励为主,在孩子完成阶段性计划时奖励孩子小红花。
当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量,家长可以带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去游乐园、看电影、逛公园等等。
制定家长的上限和下限
然而,孩子会有自己的局限,也许会分不清主次,在一昧的玩耍中迷失自己。
所以,家长应该在和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告知孩子自己的上限(能允许的部分)和下限(绝对不允许的部分),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主动权。
制定计划的4个误区
✖一定要按照计划走
计划并不是定死的,而是能灵活变通的。不按照计划完成,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根据当下状况,放平心态,及时调整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看重计划的完成度
“学会计划”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而是让孩子在制定的过程中成长,在跟进的过程中发掘潜力。
诚然,完成计划是锦上添花。但就算没完成,孩子也能从中成长很多。
✖父母制定让孩子执行
当家长固执地为孩子制定计划时,孩子就会认为,计划只是一种形式,从而不认真对待计划。
只有在计划中加入孩子的意愿,才能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回收”计划?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计划完成度呢?
如何孩子做到了,家长应该着重表扬孩子。但表扬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努力完成计划的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例如,孩子通过完成暑假计划,英语成绩有提升,家长应该说“努力就有汇报,真棒”,而不是“成绩变好了,真棒。”
如果孩子没做到,家长应该“忽略”孩子表现不好的部分,关注孩子表现好的部分,强化大脑的积极认知。
如果家长总是跟孩子强调:“你怎么这么皮!安静点!”
孩子其实只能听到前半句,然后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就是很皮的,从此难以改正这项缺点。
所以,想推动孩子的进步,家长应该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我真的很棒!
至于没完成的计划,说明这并不适合孩子,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改进。
孩子的人生底色,其实是家长赋予的。
家长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并用一生去超越自己。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