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力用丰富的活动填平那些不想轻易表露的担忧和焦虑,也不愿意随便打开憧憬的盒子——如果上了大学,我可以干什么;现在的我又应该为大学生活准备点什么。
——————————
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我正进行“必备技能修炼”——学车考驾照,还在科目二练习中偶遇一位高中同校学姐。即将大四的学姐,就大学二三事和我聊了一下午,大到专业选择和就业规划,小到校园生活的鸡毛蒜皮,事无巨细。临结束时,学姐语重心长地说:“大学一定要尽早规划,提前准备,最好现在就开始。”
在此之前,我觉得谈论这些为时尚早。由于只考了个刚刚过线的分数,我的志愿填报卡在了十分尴尬的位置:选择好学校,有被调剂到“天坑”专业的风险;选择好专业,学校又不尽如人意。在分数公布的那段时间,家里“火药味”颇浓,“复读”两个字被爸爸反复提起,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但我不想复读。高考成绩虽不太满意,却是我正常发挥的水准,落差并没有大到无法接受,而复读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并且我有自知之明,再努力一年,估计也提升不了几分。
权衡再三,最终填报了省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校和专业都是爸爸定的,在前途面前,“没考好”的孩子并没有和家长对抗的资本。学校口碑不错,专业前景良好,是我的分数能够到的最优选择,但能否顺利录取,还得看7月底的提档线。我和家人约定好,把结果交给命运,录取了就去,没有录取就复读。
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开启了一种“佛系待机”状态——能不能上大学还是未知数,若是满心期待结果功亏一篑,总归会很失落。如此一来,不如不去想。
突然脱离书山题海,完全空闲下来,最初还挺不适应的。为此我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早8点起床,帮妈妈做家务,午饭后去驾校练车到傍晚6点。晚上是休闲娱乐时间:看电影、看书、玩几把游戏,隔几天便和放暑假在家的表哥围着小城散步10公里。
我尽力用丰富的活动填平那些不想轻易表露的担忧和焦虑,也不愿意随便打开憧憬的盒子——如果上了大学,我可以干什么,现在的我又应该为大学生活准备点什么。
但在与学姐闲聊的那个下午,让原来只存在于“可能”之中的大学,以具象的形式突然呈现在面前。内心的期待开始疯狂滋长:如果顺利上了大学,生活将会是什么模样?或许意味着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过去一直喜爱却没有途径和时间去尝试的公益活动,能有机会参与;不再时刻受父母约束,生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与期待相伴而来的,还有学姐话语中传递出的“内卷”压力。完成绩点、时间统筹、职业规划、同辈竞争、人际矛盾……过来人的经验让大学不仅仅具有滤镜下的美好光环,更有对现实的审视和“避雷”。如果不提前“未雨绸缪”,似乎就要被别人迅速超过。毕竟从上学起,我们已经习惯了提前在学习上做铺垫,也许高考后为大学做全程规划,同样是一件如吃饭睡觉般稀松平常的事。
打开B站和知乎搜索关键词“大学准备”,前人的忠告如潮水一般涌出来:在家住了18年的我,要好好学习洗衣服和换床单;独自熟悉陌生的环境;打开自己,处理室友关系……高考后一个月没碰过英语的我,也要听从学姐的忠告,好好准备四六级了。当然,就算最后没能成功录取,也要争取换一个环境复习备考,在下一次填报专业时不再盲从父母的意见,而是坚定选择自己的路。
前路很长,将来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提前准备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在“待机”状态听听自己的内心,独自走向远方的步伐才能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