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为什么我希望我的导师是曹操, 而不是诸葛亮!

01、

研究生都懂得一个道理:学术研究的核心或起点,就在于提问题。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如是说。

的确,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因为一切的科学发明,实际上都起源于思想上的疑惑。

作为投身科研事业的研究生们,首先必须要有思想,而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个疑问。无论是偏理论性还是偏实践性的学术训练,都要有一个好的起点——问题。总之,一个好的问题比问题的答案,乃至由此形成的论文更重要。

正如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科学家培根所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以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告终。”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则在更高境界阐述了同一观点,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然而,如今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中国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表达”的能力培养,实在令人堪忧。

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时,当场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

虽然这项调查没有涉及大学生及研究生,但是,“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尽管提问。”台下却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相信,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对于研究生还是导师而言,都再熟悉不过,因为,它的的确确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类似此种的情形还有很多:

导师让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很少有人能提出与报告主题相关的问题;

在论文答辩现场,导师鼓励研究生大胆提问,却没有人愿意做“吃螃蟹”的人;

更不用说在日常的课堂上,每次任课教师提问总是一片静悄悄。

近年来,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表制作能力、英文表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但是,做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了。

可能有人会反问:谁说研究生不会提问?不会提问,我们的学位论文选题如何而来?

对于论文选题,有一个关于打兔子的精彩论断。

导师对博士生说:在茫茫原野上,你要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导师确认原野上一定有兔子,你要先找出来,判断是否值得猎取,再用高级技术去抓住)。

导师对硕士生说:一小块树林里,你要学习打一只在奔跑的活兔子。(导师指出了位置,你从导师那里学习方法和技术,而后去打兔子)。

导师对本科生说:就在你眼前,你要学习捡一只已经死去的兔子(所学知识都是固定、稳定、反复验证的,只是学会找到一只“死兔子”)。

可是,茫茫原野和森林之中,还有老虎、狮子、老鹰等比兔子更有价值的飞禽走兽,但是,你全都视而不见,因为导师已经给你指定了目标——兔子,并且你也没有发现兔子之外珍奇动物的锐眼。

这种现象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研究生普遍认为,课程教学最为忽视的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56.5%)、解决问题的能力(42%)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49%)。

02、

我们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社会对某一热点问题的关切程度。

为了了解40多年来各位学者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的研究概况,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对学者撰写论文的篇数进行了查询。

结果发现,上世纪80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开始兴起,最多的是1986年发表41篇,到了上世纪90年代,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加。

虽然2001年稍有降温,2002年再次掀起研究狂潮,2007年达到研究的顶峰,年发表文章达203篇,以后逐渐走下坡路。

到了2010年8月4日之后销声匿迹,几乎找不到相关学术文章。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在知乎上,费力搜索也仅仅找到了一个关于“研究生提问”的帖子。

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对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这一严肃问题,为何会形成“研究生不感冒、导师不在乎、学校不在意、学界不关注”的现象呢?

许多专家都将这一现象,归咎于“研究生缺乏真正的学术训练”,云云。对此观点,我却不以为然。

我认为,这类情况的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能否提问题本身,而在于以下两个大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的原因。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老师都是对的”、“一切都要听老师的”、“顶撞老师的都是坏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这种教育,这种理念已经在我们头脑中深深扎根。虽然身为研究生,但我们早已不敢、不想、不能也不会对导师的权威提出任何挑战,提出问题和发出质疑,自然更不用讲了。

其次,是导师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怕”。

第一是怕“麻烦”。因为导师觉得,如果让研究生们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引导他们去逐一分析,经历一番研究之后再得出最终的结论,这种方法实在是太费时、太费力,有时也很费钱,所以,绝大多数导师根本不愿意这样做。

第二是怕“误事”。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和导师是属于“老母鸡”式的,他们太过于焦虑,根本无法容忍研究生犯错。由于担心研究生们过于富于怀疑与探索精神,可能会走上“歪路”。于是乎,导师干脆就直接给出了最终答案,而换取的代价则是“鼓励”研究生放弃自己的怀疑与思考。其实,这都是好心办坏事,根本要不得。

第三是怕“难堪”。部分导师在讨论时不愿学生提问,是因为就怕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意见相左,或者是自己也无法解决,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只要研究生提出问题,或者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就会大发雷霆,从而使研究生不得不被迫接受导师的观点。

其实,不管是学生还是导师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03、

面对这种导师压制研究生踊跃提问、发出质疑的情形,不由让我联想到《三国演义》里那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无所不能的蜀国军师——诸葛亮。

虽然罗贯中对军师的评价颇高,但如果我有一位像他这样的导师,则会感觉非常的压抑,原因就在于,我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发出质疑的机会!!!

我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长大后,渐渐有些不以为然。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山人自有妙计。”

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属下商量,找人论证,甚至被他差遣出去的文官武将,连自己具体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至于向军师询问其中缘由,那更是想也不要想的事。

这就像导师安排一项科研任务,直接告诉研究生采取什么方法,具体怎样操作实验、每一步注意事项……

虽然这省去了中间的不少麻烦,但研究生此时心中也会有诸多疑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他法?操作流程可不可以优化?还有没有其他注意事项?……

其实,导师可以提前把其中的缘由讲清楚、说明白,研究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执行导师的指示。

但大多数时候,导师就如同诸葛亮一般“山人自有妙计”,研究生只要按照指示做就行,根本不需要质疑,久而久之,谁还会提问而惹导师生气呢?

话说回来,相比于具有卓越才能的诸葛亮,把所有大小事情有条不紊地安排下去,使下属各司其职,我更倾向于下属广泛征求意见、再从长计议的曹操。

在鼓励研究生提出问题、发出质疑,从而寻求解决方案这一点上,我觉得导师们可以向曹操好好学习一番。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做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征询谋士们的意见,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提,说错了也不打紧。这样做,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大有好处。

相信大家都能知道,曹操这样做还有一个潜在好处,那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认为自己得到重视。

让人的才华得到施展,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这一点,放在研究生的身上同样适用。

因此,仅就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共商对策”这一点上,我真的希望导师是那让属下畅所欲言的曹丞相,而不是那不让属下多嘴的孔明军师。

那么,你的导师是属于哪一类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