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向来都不缺文科成绩优秀,数学成绩奇差的“偏才”。比如钱锺书、吴晗和沈从文,都是这类人。
钱锺书当年考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吴晗最初考北大,数学也没有考及格。沈从文二十年代末考北大,包括数学、语文在内的所有科目,统统都不及格。
下面,我要给你说一个人,他当年数学考0分,还上了大学,你听了之后一定都不会觉得惊奇。毕竟,我们当代还有一个更狠的——“交白卷上大学”的张铁生。
不过,严格地说起来,张铁生是赶上了特殊年代;钱锺书是语文、英语拉高了平均分;吴晗在老师胡适的帮助下,转向了清华。
至于沈从文,他考不上大学,就借着写小说,最后拿着小学毕业证直奔北大,然后去教书育人。只有上面这个数学考0分还上大学的人不同,这个人就是“农民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早年参加北伐当过兵,后来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但是数学全部忘了。结果,他凭着“三句诗”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顺利考上了大学。
一、闻一多慧眼识英才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十四五岁的时候才开始上小学,十八岁考上了山东省立师范。在校期间,已经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过文章。
1927年,臧克家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之后,臧克家逃亡回到家乡。1930年,他报考了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青岛大学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
那个时候的臧克家,已经二十五岁了。他离开学校好几年,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早已忘得精光。所以,这一门考试他最后交了白卷。
当时学校的语文试卷上有两道题:一道题是让他谈一谈,为什么要考国立青岛大学;而另一道题则是用“杂感”写一篇作文。本来是要求学生写散文,不过臧克家最后却写了三句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尽的苦海。
主考官闻一多先生看到以后,顿时惊为天人,他给臧克家的这首小诗打了98分。为什么要给他那么高的分呢?因为闻一多从这首诗里面,看到了臧克家在现代诗创作方面的潜能。
当时和臧克家同年龄段的人,大多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前出生的人。所以他们那一代,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学的是旧体诗。
即使这些人后来也转入了新式学堂,并开始学习写现代诗,但是也很少有人具备臧克家这样的“灵气”,所以闻一多看到之后才会那么惊喜!
臧克家在诗句中,把人生比喻成了一场对“幻光”的追逐,这本来已经很新奇了。并且明知人生如同幻光,却仍然要坚持做“追光”之子,这种精神更加可贵难能。
另外,臧克家这三句诗和罗曼•罗兰1906年在《米开朗琪罗传》中那句名言——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楚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表达的内涵几乎一致。
所以,闻一多决定破格录取臧克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后来,臧克家又受到闻一多和徐志摩新月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朱自清先生认为:从他开始,中国农民在诗歌中的形象,才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臧克家1933年在闻一多的帮助下,自费出版了个人诗集,并且销量相当好。
臧克家从抗日战争写到解放战争,再写到新中国建立,一直坚持写诗,替农民发声。毛主席也很欣赏臧克家的诗歌,他在进行诗词创作的时候,经常写信询问臧克家的意见。
二、臧克家上大学的“特殊”之处
其实,当你仔细研究钱锺书、吴晗等人考上大学的过程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起点都比臧克家高出了很多。
钱锺书当时报考清华大学,语文和英语两门功课都非常出色。因此他的综合得分,也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很多。
1929年清华的录取平均成绩是40分,钱锺书考了57。这57分当中,有15分属于数学,另外42分是英语加上语文的成绩。
换句话说,即使钱锺书数学是0分,他的综合成绩,依然超过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所以即使换到现在,钱锺书这种严重偏科的学生,依然有可能直接考进大学。
而吴晗当初同时报考北大、清华,但是数学不及格,北大没有要他。他去清华的时候,事实上是得到了他的恩师胡适的提携。
不过也有人说,吴晗是自己先考上了清华的历史系,然后胡适才写信给清华大学的校长,让学校给予关照的。
吴晗一到大学,直接就从二年级开始读。据说这是因为,吴晗在那之前已经出过学术方面的成果。不光是胡适,冯友兰等人都曾经帮助过他,可见吴晗的起点之高。
开篇我们就说过,沈从文是没有考上大学的。他后来当了北大的教授,完全是因为他写乡土文学走红,而且搭上了徐志摩这条线,通过徐志摩,得到了胡适的推荐。
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天分。他在报考北大的前身燕京大学之前,事实上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唯有臧克家,他考上国立青岛大学的时候,既无胡适、徐志摩等名人的推荐,又不像钱锺书一样,可以通过英语和语文抬高自己的总分。
臧克家完全就是凭着自己的三句白话诗,打动了闻一多,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同时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闻一多先生的慧眼识英才。
结语
臧克家、钱锺书、吴晗等名人上大学的经历,的确是十分传奇。不能不说,他们的成功,除了是因为自身有专长,同时也应该感谢好学校和老师肯给他们机会。
尤其是臧克家,他在既无人脉,又无学术成就,也没有外语特长的情况下,仅凭三句诗就考上了大学,实属比较罕见。
另外,如今的人们谈起大学的教育,常常呼吁现代高校应该给“偏才”一些机会。有一些人虽然偏科,但是往往有自身的特长。
不过,在现在的中国,像这样的“偏才”,事实上不用学校给机会,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介,出头的机会就非常多了。不光是文科“偏才”出头的机会多,理科“偏才”出头的机会也是一样。
2009年,四川的黄蛉写“甲骨文”作文,最后被川大破格录取。2016年余建春的物流员工,高中生破解世界数学难题,最后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读了博。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允许考生写诗了。所以,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臧克家一样,仅仅靠着三句诗,就考上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