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奥运赛场上的鸡娃人生, 从出生就被赋予重任, 真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鸡娃”是这几年的教育热词,指的是一些在培养学生问题上,采用不停打鸡血等方式,让他们奋力拼搏的教育方式。

热衷报补习班、兴趣班,买学区房,掏空全家只为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是这种教育的代言词。其实“鸡娃”不仅存在于我们身边,也不仅存在于学科教育。日本选手伊藤,在这次奥运会后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她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这个日本姑娘大概是“鸡娃”的典型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以前是没有注意过这个相貌平平的外国女生的。不过回望一下伊藤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其实跟多数学生相比,还是很传奇的。

普通学生的4岁,是拿着棒棒糖,而伊藤在4岁,已经拿着球拍;三年后,也就是在7岁的时候,她就成了日本国内的冠军,14岁又刷新了吉尼斯记录。

是什么让她这么“与众不同”,这可能归功于家长的“鸡娃养成法”。根据本人回忆,她的童年从来没有体验过同龄学生的轻松和自由。

在幼儿园时期,她每天训练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七八个小时,哪怕在上厕所时久了一点,都要被母亲敲门,确认一下是不是故意偷懒。

我们不清楚这位家长,到底为什么对女儿如此执着,只知道她为了增加女儿的信念,甚至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不时在其快入睡时说着“能赢中国队的只有你”。

从小被赋予使命的她,确实在多年严苛训练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夜之间在中国和日本成为备受关注的女生。但是因为时而浮夸的得意神态,和输球时不坦荡的表现,令很多网友不屑。

可或许也跟母亲的教育习惯有关系。在家长的眼里,结局比过程更重要。为了迅速养成高战斗力的鸡娃,母亲一面要求她参与高强度训练,一面在其熟睡后又去检查心跳,显然她知道这种培训方式有风险。而在每次学生遭遇失败后,家长基本都会进行几个小时的斥责。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便利的练习场地,家长甚至特意举债搬到大房子,并在家安装了球桌。母亲的这种决心,比抢学区房的家长更甚,这也意味着孩子的人生不允许失败。

或许正因如此,在她的价值观里,才根植了赢即是骄傲、输就是可耻的信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当胜利的一方,可她的种种表现,总是令人感到不适。

学生从出生就被赋予重任,真的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看到美诚的成长经历,我们基本可以把她看成“鸡娃”的一个代表了。从出生就被家长寄予厚望,担负上整个家庭的期望,只能优秀而绝不可以平庸。

不得不承认,很多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确实有了一定的成就。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就像蔡康永先生的观点:

“我宁愿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想他在小小年纪,就要学着如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周旋”谈到某欧洲名人学生时的经历,他这样评价。

在学生的成长中,适当的监督和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而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很多“鸡娃”,在成长的后期反而会后劲不足,或者在职场和婚姻中,呈现很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他们从来都没有活成真正的自我,一切努力都是被迫。

成年后他们要么变得困惑,要么变得性格极端,将家长那套理论应用在同事或伴侣身上。然而控制自己的孩子可能很轻松,控制其他成年人却很难,于是引发各种难以处理的矛盾。

在笔者眼中,作为家人,我们更不应该用世俗观念中的标准去评价子女。考上名校、找到体面的工作、赚到很多钱,这些固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拼尽全力只为这些,却忽视了成长教育中很多其他方面的意义,学生们即使功成名就,真的会快乐吗?而且,促使一个人持久向上的动力,是爱与兴趣,不是压力。这也就是为何“鸡娃”越长大,越容易败下阵来的原因。

今日话题:你觉得“鸡娃”式教育有什么弊端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