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羊
看到女儿无精打采地走出校门,我就预感到:她大约考砸了。
路上,女儿像挤牙膏似的,不太情愿地,一点点地将几科成绩告诉了我。果不然,考得算不上差,但却没有预期的理想。
孩子是不愿意我生气的,所以她在透露成绩的时候做了各种各样的铺垫。
说实话,听到成绩的刹那我是有些失望的,也有想要批评她为什么不再努力些或是仔细些的冲动,但是,我到底忍住了。
孩子爸爸晚些时候听到成绩后,看起来也很平静地接受了。
看到爸妈反应都不激烈,孩子像是放下了包袱,很快忘掉了不愉快,转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她喜欢的事里。
但之后,孩子爸爸私下和我独处的时候说:“咱孩子平时看起来挺聪明的,但为什么成绩却没有期待的那般优秀呢?”爸爸的语气是遗憾的,也是不甘的。
学会接纳孩子的“平庸”
是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似乎是屡屡受挫,考试,比赛,成绩都不那么如意。
我劝诫孩子爸爸说:“可能也是时候了,咱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这样孩子如果有突出表现,我们会收获惊喜。如果她只是平平常常,我们也不会太失望。”
其实,在跟孩子爸爸说这番话的前一天,我已经自己独自先消化了一番失望情绪。
因为在孩子的课业辅导以及方方面面参与得更多,我理所当然地可能要更加失望,当然由此也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我的反思不仅有关孩子的学业,还有关行为习惯、性格……
是的,我们明明知道这世上更多的是普通人,但做父母的,难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
要问我们为什么对孩子有那么多地期许,其实并不是因为颜面,说到底,还是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吧?
但是,孩子很大程度上不会像我们期许的模样成长。
我们的父母是如何处理育儿焦虑的?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我经历过两次高考,第一次算是发挥失常,让所有人都很意外。爸爸是家中第一个看到成绩的,他打电话将分数告诉我时,一反平日里严厉的作风,居然安慰了我几句。
那天晚上,爸妈是一起回家的,大约他们在路上已经商量好了口径,回来谁也没责备我一句。
现在回想起来,忽然觉得父母很不容易。他们那会儿当然是失望的,甚至比我本人更失望。因为17岁的我还懵懂无知,并未清晰地意识到高考失利意味着什么,但父母是懂的。但他们自己消化了负面情绪,没有责备我,也没有勉强我去读差一点的大学,而是很快帮我办妥了复读的事儿。于是,那个本该阴霾密布的夏天就那样迅速过去了。
父母帮我扛下了所有的焦虑,尽管私下里他们也很挣扎和彷徨。
若干年后,面对孩子的小小失利,我和孩子爸爸当然也是小心翼翼地藏起了失望,不想让孩子知道。但现在的孩子那么敏感那么鬼灵精,或许,她多少还是会察觉到点什么吧?
教会孩子乐观、豁达
我曾听到女儿和小伙伴聚会时集体吐槽父母们有多在意分数,或是多爱比较什么的。
小孩子到底还不大懂父母的心啊!
我们这代人普遍经历了超高的工作压力,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几乎是模糊的,加班、熬夜是年复一年的常态。我们太知道残酷的竞争意味着什么,所以才希望孩子能在有父母呵护的阶段多一些能力储备吧!
当我们听说有多少孩子在拼大师赛,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升学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以及升学后孩子们还将经历多少不同的赛道……在竞争如此白热化的时代,有时候我会不自觉地为孩子的方方面面焦虑,巨大的焦虑!而且我无论多么小心,大约也是无法避免让焦虑辐射到孩子的。
所以,或许我早早地就应该学会去试着消解对孩子的“失望”,去接纳孩子的“普通”,尽管这很难。
很多时候,会认真地告诫自己,不要拿孩子同别人比较,不要过分在意孩子的分数和名次。
作为已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一代,我们当然不再寄望孩子们通过学习、考试来改变命运或跨越阶层什么的,但我们也有期望的底线:即便孩子们不能出类拔萃,但至少不应该比我们差吧?
但即便是这样的期望,对孩子来说又是否公平呢?
其实,如果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孩子们的未来当然未必会取决于某一次的考试或是比赛。而且,虽然孩子和我们期待的模样不同,但是他们也可能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开花结果”。
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那么当然不会时时焦虑。是的,大多数孩子相对于他们自己,大约都是在一点点进步的。
而在“内卷”愈发严重、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下,或许我们更该帮助孩子构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的人格,而不是被盲目裹挟着陷入无限循环的大坑,伤害自己,伤害孩子。
在为人父母的这条人生路径上,我们还在不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