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初中还没上两年, 就被老师劝退, 合理吗?

随着现在教育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想象不到的压力,这个压力已不仅仅在高中才蔓延,在初中甚至是小学,都有这样的情况,毕竟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很多人之所以被淘汰,可能是因为高考,没考起大学,但现在很多学生可能直接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被放弃了

那这种情况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中学生劝退的方式,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准确来说,现如今的社会上被劝退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被劝退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由于不听话,或者是违反校规法规,被学校劝退,还有一种原因是学生的成绩太差,或者是老师认为该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学习上,就会对该学生进行劝退,对于这类被劝退的学生,家长有苦是说不出了,只是因为学习不要就要被劝退。

劝退的现象大多数都出现在初中,这时候就是问了,直接开除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劝退呢?其实开除主要集中体现在高中时期,而劝退大多在初中,这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还处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除学生准确来说是不合法的

而高中阶段就不一样,脱离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往往对一些出现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是其他原因的学生有权利开除。那在初中如果真的遇到一些行为过分的学生怎么办呢?大多数老师或者是学校都会选择对该学生进行劝退。

所谓的劝退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是通过劝来实现该学生退出学校。准确来说就是将开除那种方式,从校方主动变为学生,毕竟劝退是学生自己在主观方面的想法,这样自然而然学校就不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而继续对该学生负责了。

但这种行为很明显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仅仅是因为成绩差,而选择将学生劝退,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决定

毕竟每个人都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带来的福利,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学生在这方面的权利,可是劝退这一做法从根本上就是对学生权益的损害,哪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退学,很多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校方都应该对其劝解,并告知父母。

而劝退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对的,毕竟法律上规定了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当然,如果自己真的不想继续学习,自然可以选择退学,并不是老师认为学生该不该继续学习,或者是有没有能力继续学习,而决定该学生需不需要结束自己的九年义务教育。

这一做法也很明显地违背了我国的法律中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规定,学生必须履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品行不好等做出劝退或者是开除的行为。可是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而选择抛弃一些吊车尾的学生,这是很不好的。

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或者是老师眼里属于“烂泥扶不上墙”的类型,这样学生的在中考中会很影响本校的升学率,毕竟对许多学校来说,升学率才是保障自己学校,能拥有多少生源的主要条件

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少,自己的升学率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升学率越高,各个家长就会把该中学纳入备选学校,毕竟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学校有好的教育,而升学率高则满足了自己所有的需求

但是这一做法很明显是对于成绩不好的一些学生,或者是学习方面并没有太多天赋的学生的不公平,毕竟每个人都拥有学习的权利,并不能因为学习不好,就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

虽说是劝退,但在孩子的眼里明白自己是被老师和学校抛弃这一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初中的许多孩子是刚刚步入青春期发育期的一批“小树苗”。这个阶段他们成长的速度是飞快的,但也是脆弱的,不仅仅是生理上更是心理上的脆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比较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要更为敏感,往往周围人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可能对初中生的自尊心形成打击。

而很多老师或者是学校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劝退,这在无形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劝退这一行为在中学,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对一个孩子执行。而对没上两年初中的学生开除,因为成绩不好的话,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是学生自己想要退学的话,学校也应该其进行劝导,以及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退学的想法。那么中学生该不该退学呢?很显然最好不要。

首先,退学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要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其中就包括学历要求以及知识要求,没有好的学历或者是基本知识,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下去。

且不说这个社会对学历有多少要求,哪怕现在一些基层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当然也许是因为青春期的一点小冲动而导致的学习上的失望,但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能够走到哪一步呢?

不是说没有学历就一事无成,但没有知识,绝对是寸步难行,就算对学习不感兴趣也应该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不能做才子,总不能做个文盲吧

初中还没上两年,就被老师劝退,合理吗?

初中学习不好,被学校老师劝退,家长有苦说不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