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如何落实“双减”负担, 一起看一看家长和校长“双长”该怎么干?

“双减”政策落地阻力重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育出现双轨制:一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学费昂贵的校外培训教育,严重冲击了基础教育秩序,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总量达40万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总共约为20万所。也就是说,全国培训机构总量已达到学校总量的2倍

校外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严重破坏教育生态。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双减”文件是中央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作出的重要部署,目的是彻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培训机构就将补课和培训时间安排在中小学正常上课的周一至周五晚上。据重庆新东方培训学校几位学生家长介绍,孩子们以前报的课程继续有效,只是上课时间改在了工作日。

“双减”政策必须解决斩断三大推手

导致“双减”政策落地难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家长总是担心自家孩子学习被落下,不愿意放弃补课;二是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会负隅顽抗;三是许多重点中学通过“掐尖”选拔优秀学生、采取“2+4”(初中2年+高中4年)等培养模式,逼迫家长送孩子到培训机构接受课外课程培训。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教育应当提高质量,实现教育均衡,通过减少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来推动加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必须彻底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应试教育,将运动、娱乐、闲暇的等亲子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考试制度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

从长远看,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必须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深化中高考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家长“补差培优”的“刚需”。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高考,都进行2轮的选拔考试,第1轮相当于毕业会考和预选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与现行中高考难度大体相当。

然后根据第1轮考试结果,划定预选线(第2轮考试资格分数线),达到该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第2轮考试。第2轮考试难度较大,区分度很高。比如,中考第2轮考试,分数高的优先被各级中专、中师和重点高中录取。

现行中高考高难度题比重较低,许多省份中高考大批考生都能达到690+、700+,这在二三十年前的中高考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现行高考的难度相对较小,区分度有限,这也是清北等名校采取自主招生、强基计划选拔学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高考题目难度区分度有限,通过多轮课外培训的学生,比不参加培训的学生更具优势,即便学习能力更弱一些的学生也能达到,甚至超过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学生及家长自然愿意通过课外补习来实现逆袭和反超。

如果中高考恢复以前的2轮考试的选拔模式,第2轮考试加大考试难度,提高考试选拔的区分度,考生及家长无法通过课外培训获利,必然知难而退,自然就不会再去补课。

比如汉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程的阅读量和难度都非常大,几乎所有考生都很难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试卷,考试的区分度非常高,分数高的考生能力一定会更强,也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所谓“黑马”。

所以,“双减”政策落地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学生家长和中学校长观念的改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