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录取结果,陆续出来了。
有人被心仪的大学录取,有人名落孙山,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院校,几家欢喜几家愁。
与此同时,一种“泼冷水”的论调随之而来:
不管什么专业,去哪所城市上学,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都混得比较差。
大宝老师也是农村出身,自然是特别关注这个话题。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不仅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乡镇、小县城出来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来到大城市的竞争力非常弱,难以立足成家。
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发展?
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但却不得不谈。
一场高考,让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读书,住在同一个宿舍,吃着同样的饭菜。仿佛大家都差不多的样子。
其实不然。
记得以前读大学那会儿,大一刚军训结束,大宝老师整个寝室都一起去市中心玩,我们走进了商场里,进了一家球鞋专卖店。
当时的我,对鞋子一点都不懂,只是觉得店里的每一双鞋子,看起来都那么地酷炫。
我看中了一双鞋,拿到手里仔细观察,又轻又软,看起来很时髦。
出于好奇和习惯,我看了眼价格牌——469元,这可相当于,我大半个月的生活费。
一刹那,我像是被针扎了一样,心里隐隐刺痛,慌忙把鞋放回原处,环顾四周,假装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
幸好,店员没有留意到我。
一位室友正在试穿球鞋,店员正在给他介绍。
一看价签,我就被震惊到了,1559元。
我以为他肯定不会买,毕竟军训之余,他曾在闲聊时告诉我,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
但是,他却掏出了一张父母给的信用卡,果断买单了。
真好啊,真羡慕有这样的爸妈。
原来,有的人出门有车,下雨有伞,而有的人连鞋子都没有,只能拼命奔跑。
只能默默安慰自己,等我自己能赚钱了,一样买得起。
然而离开大学,真正进入社会后,农村出身的孩子,面临的麻烦和困扰也远没有结束。
想继续深造,不忍家人供读,想尝试创业,没有试错成本,
毕业工作后,不仅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
有的孩子还要负担起家庭的生活费、弟弟妹妹的上学费用。
就算一个人在城市里找到不错的工作,仍然难以支撑家庭开销。
本来打拼的底子就薄,同时家里面又特别着急要回报。
农村出身的孩子,受限于原生家庭的物质条件,每一步都走得太艰难。
背负着家庭的期待,每一步选择,都如履薄冰。而城里的孩子,毕业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买房定居,娶妻生子,开始幸福稳定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起点并不相同,我们是站在父辈们的肩膀上开始的。
有些坎,没有家庭的帮助,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跨过去。
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正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一方面是,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踏入社会,从零开始,甚至是担起家庭重担,负重前行;
另一方面是,随着大学扩招、房价飙升等,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升的门槛越来越高。
写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开始感慨:
这个时代变了,奋斗没用了,不如躺平算了。
但大宝老师认为,也许寒门再难出贵子,但这不是寒门子弟停止努力,放弃信念的理由。
反而,我们更是应该认清现实,抓住一切契机去努力,突出重围。
还记得,曾经刷爆全网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吗?
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写道: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如今,黄国平终于走出大山,在腾讯担任高级研究员。
而在此之前,却是将近30年的坎坷。
贫穷,一度让这位志气满腹的少年陷入困境。
那些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生活,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心力。
夜里抓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换酒喝;因拖欠学费,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师约谈;夏天光着脚,冬天穿着单薄的旧衣上学。
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
求学之路,日渐维艰,无数次现实的压力,让他觉得快扛不下去了。
但他心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从山沟出身的底层人物,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的研究员,黄国平当然有过对未来的计划和期待。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考虑的,绝不会是什么房价上涨,也不会想“农村出身的孩子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太难了”。
如果他整天想的是,别人怎么能环游世界,只会抱怨命运对我太不公平,那么,他就会在无尽的焦虑中,永远他不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
而对于每个人,最重要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最该考虑的事情上。
正如尼采所说,“人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自己!”
当一个人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总是盯着别人光鲜的一面,用别人的成功来定义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只会不断内耗,陷入恶性循环。
大宝老师想起两三年前参与的一次同事聚餐,一位男孩说自己要努力留在深圳。
另一位喝多的同事,忍不住站出来,给对方列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深圳房价这么高,我们一年的工资,都买不起一个厕所;孩子读书呢,各种课外培训班、兴趣班,别人都上,就你不上?中考只有50%能上高中,不砸钱教育,你孩子还能有书读吗?
或许,他说的这些话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难处,并不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该考虑的。
不久后,那位提出反驳的同事回老家生活了。
而那位立志要扎根城市的同事,没顾虑太多,依然是每天做好眼前的工作。
后来,人脉有了,资源也有了,抓住机会换了家公司,工资翻倍。
再回头去看,当初的困难也没那么难了。
终于在周边城市买了房,结婚生子,安顿下来,也算是比同龄人突围的典型例子。
起点低,拿什么去拼人生?
来自农村的学子,他们这一辈子面临的挫折,注定会比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多更猛烈。
所以,如何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绝境后,还能认清自己,保持战斗,这一点尤为重要。
对此,大宝老师有3条建议。
1、读书很苦,但真的有用
高考结束,又一波“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揶揄着北大毕业卖猪肉,闲聊着隔壁孩子没上大学却赚了大钱,拿偶然的特例,来论证读书没有用,上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
这种推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或许,我们错过了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时代,但如果我们没有读大学,却可能会滑入更糟糕的境地。
看看那些十多岁就辍学的孩子,要么进厂打工,早早断送了前程,要么终日无所事事,迷茫不已。
这触目惊心的对比,正在告诉我们:不管在哪个年代,读书都是普通学子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
2、不用去艳羡他人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城里定居下来,从此,就能摆脱贫穷的命运。
然而,现实的确会比较艰难。
即使曾经的同窗,家庭出身不同,人脉不同,资源不同,人生境遇必然也不尽相同。
或许你心有不甘,或许曾羡慕妒忌,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但我们必须要明白:
别人的今天,不过得益于父辈的积累,我们大可不必仰望他人的光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浪潮,只要抓住这个机会,每个人都能逆风翻盘。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发展,何愁没有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呢?
因此,少想别人有什么,多想自己眼前的事情。默默积蓄力量,遇到机会时,一跃而起,牢牢抓住。
3、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当下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认清自己。
人的一生,首先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先做好当下的角色,才能不断地向上而生。
正如作家蔡磊在《认知突围》中提到的一个成长模型。
其实,人生并不是持续向上的,它是一个阶段性成长的过程。
唯有在一个位置积蓄了足够多的能量,才能在遇到机会时,跃升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而在此之前,则是一段漫长的几乎看不到改变的等待。
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未来,但这一切,都必然从当下的角色做起。
即便现在看来默默无闻的角色,只要用心去做,都是在积蓄将来拔地而起的力量。
人生很长,值得为之努力,却不值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