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高考落榜、经历摆地摊、蹬三轮、最终考上了复旦博士生”,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人,能够凭借着多年坚持的“爱好”,实现人生逆袭。
而“蔡伟”正是这个幸运儿。
小时候的蔡伟,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条件不太好,偶然的机会,上小学时的他在学校参加了一段时间书法培训,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下,培训班结束后,蔡伟还自己购买字帖进行练习。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写书法,要经常跟繁体字打交道,蔡伟学习书法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就是很多字都不认识。
为了克服“书写”和“识读”的困难,蔡伟去请教身边的人,实在不懂的就先记下来。
因为自身有着强烈的主动学习的兴趣,蔡伟从小学至初中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却因为数理化偏科严重,成绩一落千丈。
数理化学不进去、考试总分不理想,蔡伟并没有自怨自艾,他选择主攻“语文”科目。
有了练习毛笔字和背诵古诗词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蔡伟在学习“古文”方面可谓“一头扎了进去”。
他经常跑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古文书籍,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训诂学”。
对于不熟悉古汉语的人来说,训诂学可能是个陌生的词汇。
所谓“训诂”,就是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包含文字学和音韵学。
“训诂”学的内容过于专业,对于当时的蔡伟来说,只要在图书馆看到相关书籍,他就坚持读完,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些古汉语的常用知识。
那时,虽然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但是蔡伟却在学习语文的课程中找到了“成就感”,除了自我沉醉的古文浩瀚如烟的知识海洋,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有时候还会找他请教。
然而,即使蔡伟单科成绩再好,始终无法扭转高考落榜的命运颓势。
高三落榜,对蔡伟来说,也并没有很意外,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去胶管厂当了一名工人。
在工厂上班那段时间,除了努力适应工作,他将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
上班间隙,其他工友在打牌,他一个人找个安静的角落偷偷看书,等到上工的时候,他还会在手心比划练字。
这个时候的蔡伟,将研究古文当成了人生慰藉的力量,在繁重的世俗之外,让心灵寻求一丝解脱。
那个时候,除了看书,他还经常“抄书”,有些古籍只有图书馆有,但是通常不外借,为了学习,他花几天时间将整本“书”抄下来帮助理解。
在工厂干到第三个年头,蔡伟下岗了。
他选择临时工,整日为了生计奔波。
但是,唯一无法割舍的是学习的热情,从高中到工作这些年,自学,仿佛成了蔡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学习古文的路上,蔡伟也常常有疑惑,后来他看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裘锡圭教授发表的一些文章,于是写信求教。
没想到,裘老先生真的给蔡伟回复了。
裘老先生的肯定和鼓励带给蔡伟很大的启迪,从此以后,他开始和专家教授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展开古文方面的讨论。
此时的蔡伟,迫于生存压力,在商场门口摆起了小摊,这样一来,时间更自由一些,如果没有顾客,蔡伟可以利用闲暇继续读书。
正是摆摊这十多年的积累,才有了蔡伟后来人生的“飞跃”,这还要从他的贵人“裘锡圭”教授说起。
当时蔡伟在做小本小本买卖,没想到妻子生病急需用钱,因为筹钱看病在外欠了一些帐,为了缓解物质的压力,蔡伟开始蹬三轮车。
选择蹬三轮后的日子里,蔡伟很少有时间去看书,在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通信过程中,他提到了自己的近况,本来是倾诉一下自己的心事,没想到对方却记在了心上。
有一天,复旦的刘钊老师打电话邀请蔡伟参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项目,这个工作为期一年,主要工作是给文献做注释。
能够利用自己的所长进入到知名大学参与项目编纂,这对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尽管当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但是蔡伟最终决定选择加入。
蔡伟在工作中出类拔萃的表现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项目结束前,裘锡圭建议蔡伟在复旦读博。
高中生直接读博?这对蔡伟来说简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好事,没想到在蔡伟身上真的发生了。
后来,蔡伟作为裘先生的自招学生攻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
38岁那一年,蔡伟如愿进入复旦求学。
在读博期间,蔡伟要同时补修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以前是没有条件读书学习,现在是身边有看不完的书,最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专心研究学问,将自己的兴趣作为谋生的本事了。
复旦毕业后,蔡伟又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因为第一学历是高中毕业,他被很多用人单位拒绝。
后来,安顺学院破格录取了他,让他可以专心治学。
如今的蔡伟,站在三尺讲台,他常常告诫学生们,要珍惜当下学习的机会,人生兜兜转转,只要能够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就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从下岗工人到摆摊做小生意,从蹬三轮车到成为复旦博士、大学教师,蔡伟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人这一生没有白走的路,只要你执着于自己的爱好,人生终将变得耀眼闪亮。
祝福每一个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