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选择。有这样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他从下岗工人到三轮车夫再一跃成为复旦博士,完美地诠释了作家丁玲所说的“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感,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那么,你又可曾知道在这华丽转身的背后有多少艰辛?自学成才的蔡伟为之付出多少努力?如今12年已过,蔡伟的现状又是如何?
“蔡伟式圆梦”:人生路上需要坚持不懈
蔡伟于出生在辽宁盘锦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别的小孩在一起打打闹闹的时候,蔡伟就已经开始读书、练字,因为天赋和爱好,语文成为蔡伟最喜欢的一门课。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成为一枝独秀般的存在,导致偏科现象逐渐严重,排名也直线下降。
对此,蔡伟也很是苦恼,于是便一有空就跑到锦州市图书馆,一头栽进书的海洋。只有在看书的时候,他可以抛掉一切烦恼,尽情遨游在书中的世界。甚至他在一年中看完了三百本书,足见他对文学的喜爱。
因为偏科严重,蔡伟高考落榜了,失去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毕业后的他进了一家工厂成为一名工人,后来因为工厂不景气,他只好去当“三轮车夫”。为了维持生活,他还曾跑去摆地摊。
然而,在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的一件事就是对于古文的追求。他买不起新书,就买旧书,或者去图书馆借书来看,甚至用别人丢弃的烟盒来做笔记。蔡伟的经历像极了高中时候一篇古文“宋濂求学”的故事。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这才让蔡伟十年如一日!另外,他身上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妻子张月被蔡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一直陪伴他左右,虽然不懂但是全力支持他。蔡伟和妻子的收入除了维持生活,其余都用在了蔡伟读书上面。可能是上天被蔡伟的恒心打动,蔡伟在九十年代末接触到了网络,通过网络结识了很多古文字学界的资深人士。
后来,蔡伟看到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在《文物》杂志上所发表的对一个古汉语词汇的疑惑。裘老是古文字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也是蔡伟喜欢多年的偶像。怀着崇拜与憧憬,蔡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信告诉裘先生自己的看法。
他从没想过会收到裘老的回信,裘锡圭教授非常欣赏蔡伟的观点。在交流之后,裘老知道蔡伟经济条件不好,所以他告诉并鼓励蔡伟去报考复旦大学,还经常在学习上给予蔡伟指导。
由于蔡伟偏科严重,他学习的路其实特别坎坷,但裘锡圭教授一直对蔡伟给予悉心帮助。蔡伟也凭借着自己一定要考上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直拼搏,终于考入了复旦大学。
裘锡圭先生在蔡伟担心理想与生活不能两全之际,极大地帮了他一把,让他不再迷茫,也陪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可谓是蔡伟成功路上的“贵人”!
名校毕业却工作难找,只因第一学历是高中
2009年,38岁的蔡伟被选进复旦大学博士生名单中,导师便是裘锡圭。饱受争议的他不断努力,在博士6年期间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经过系统的培训,他已经从一个“古文爱好者”变成了“古文学者”。
然而,名校毕业的蔡伟海四处投简历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回复,因为他的第一学历太低了!直到半年后,贵州的安顺学院破格录取了蔡伟,让他在图书馆当副研究馆员,然后在大学教文字学和书法两门课程。
在工作之余,蔡伟依旧没有放弃研究古文学,研究出的结果他会细心整理成论文发表。蔡伟发表论文频率很低,但是他非常注重质量。他不忘裘教授的嘱托,始终坚持认真做学问。与此同时,蔡伟很感谢安顺学院,因为不仅给他工作机会,还帮助他的妻子解决了工作问题。
如今的蔡伟,依旧留在安顺学院,在教学的同时继续做着古文献方面的研究工作。既可以传授别人知识,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熠熠生辉,这对蔡伟来说,再好不过。
一个年龄已经38岁且第一学历仅仅是高中的人,还能考上复旦博士,其实蔡伟也并不是什么“天才”,只是因为他足够热爱“古文学”。并且愿意为之努力拼搏,执着坚守,严格要求自己,还为此牺牲了各种娱乐活动,把自己的精力全用在了古文献上,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梦想,这才取得成功。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没有裘锡圭教授,如果没有遇到这个伯乐,蔡伟不可能成功。其实不然,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你不够努力,机会怎么可能青睐于你?
的确,不抛弃,不放弃,梦想可能就会实现。毕竟人生是由自己主宰的,成功与否全靠自己。蔡伟的成功,看似机缘,却非巧合,看似容易,实则艰难。
试想一下,如果他小时候不是那么任性地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古文学,而放弃除语文外的其他科目,可能也不至于仅仅有高中的学历。这样的话,他或许可以顺利上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是人真的是一个奇怪又复杂的生物,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别人再说多少也是无用。如果你有你所热爱的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终身学习。其实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已经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娱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