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糯言师语(原创,严禁抄袭,侵权必究)
大学生作为新兴群体,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贴上了“冲动消费”与“月光族”的标签,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观往往缺乏计划,从不节俭。
但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消费时不再“大手大脚”,反而有了“节俭消费”的势头。
从“薅羊毛”到“节俭消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变样了!
“薅羊毛”是近几年的新兴词汇,最早起源于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后来泛指人们对于商家所推出的各种促销与优惠感兴趣的一种现象。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与在校大学生都十分热衷“薅羊毛”。例如,商家刚刚开业赠送的毛巾手帕,新注册用户所获得的小饮品,新入会会员获得的各种“小奖品”等,包括钥匙链、手机壳、小本子、小手链等,这都相当于免费赠送。
很多大学生对“薅羊毛”乐此不疲,无论自己家境如何,他们都把“薅羊毛”作为一件必须进行的事。
某金融学院的在校生小王,为了获得那张满200减50的代金券,提前三天就已经上好闹钟准备“开抢”。到了当日的晚上11点半,她已经等候在电脑前,最后她于晚上12点如愿抢到那张“宝贵”的代金券,省下了几十元钱。
她认为,省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义务,金钱来之不易,自己的一切消费都必须精打细算,而每次“薅羊毛”都会给自己带来无比的成就感。
从“薅羊毛”到“节俭消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发生转变,有其背后的原因
前些年,社会中并没有兴起“薅羊毛”之风。虽然人类极力倡导勤俭与节约,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愿意去为了省钱,放弃自己所谓的“面子”。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跨越了曾经的阶段,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从内心认为,把钱省下来花在重要的地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公理”。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达,大学生的眼界逐渐开阔,他们的视野不再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而是普遍具有更大、更高的格局。
他们认为节俭并不是所谓的“抠门”和“小气”,更代表着自己的理财规划与理财观念,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最正确的。
我国前些年的脱贫攻坚战卓著成效,居民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大学生都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家长对他们可以说是“要啥给啥”。
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没有什么事物有很大的吸引力,冲动消费与盲目消费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他们更愿意追求性价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45.17%的大学生更愿意去选择特价商品与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逐渐养成了自律的消费习惯,大学生把“薅羊毛”省下的钱存起来
据调查,我国有约54.02%的大学生会把“薅羊毛”省下来的钱存起来,等到自己有其他需要时再取出来用。
据某理工学院的学生张亮所说,他往常每个月需要消费1500-2000元,在养成“薅羊毛”的习惯之后,自己仍然按照往常的开销与习惯生活,每月基本上都能够省下来300-500元,自己把这些钱存到了“私人小金库”。
同校的张雯也表示,之前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无论衣服和鞋子有多贵,哪怕需要大几百元,也会不眨眼地把钱花掉。而现在自己即使去买200元以上的衣服都会感到“心痛”。
她表示:自己在夏季购买反季羽绒服,只需要花费199元,而前几年自己曾经买过很多件千元的羽绒服。说起这些,她感到以前浪费了“大把的银子”,只想继续把“薅羊毛”进行下去。
时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薅羊毛”的行列,久而久之,他们并不是仅仅在乎省下来的几十元,甚至几元钱,而逐渐养成一种理性消费、消费自律的良好习惯。
笔者认为,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自己赚钱还是花家里的钱,都应当有理性消费的观念,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理性,才能够逐渐树立更加成熟和正确的消费观。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见解,共同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