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什么决定了未来教育的差距?
在过去,很多人会认为是教师资源决定了教育的差距,所以才有去买学区房,因为好学校有好老师。而现在教育资源不仅局限于师资,学习资源,以及利用资源的方式都会导致教育的差距。
大分流
2020的一份报告叫《学习损失带来的影响》,结论是:因为疫情对教育的冲击,未来几十年GDP会平均降低1.5%,目前正就读K12的学生中的收入减少3%
当然这种冲击和影响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对教育而言出现了三种分流:
一,没有学习资源。有些地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就因此中断了学业,有的甚至终身与学校无缘。
二,学习资源单一。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虽然疫情期间有学上,但大部分还是照搬线下课堂。
三,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可选择。但这只有星星点点的实践,沈老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这一点,简单来说就是之前也提到的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发生在哪里,资源就出现在哪里
这一部分沈老师也举了个例子,20年前一位英国的教授在印度的贫民窟墙上挖了一个洞,放进一台电脑,很快生活在附近的小孩子就学会了上网,这是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这个例子),后来还是这位教授办了“云端学校”,一间房子,几台电脑,还有一退休老奶奶(只负责早晚开关门),结果这些印度偏远地区的孩子不仅学会了上网,还把家乡的芒果卖了出去。
这位教授叫:苏伽特·米特拉,他在TED上的演讲是这么说的:“网络技术是好的,关键是怎样正确地使用。很多人试图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个教室。这没道理。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汽车都消失了,只有飞机,难道我们就驾驶着飞机,用飞机的轮子在马路上滑行吗? 这是走回头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们, 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就是学习。
”
他的演讲在2020年再次被传播,大家发现:原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习也能够发生,只要给孩子有足够的动力,他们就会主动地发现,展开学习。
沈老师在此主要想说明的是:资源流向学习的逻辑:资源不能捆绑在教师身上,而是学习发生在哪里,资源就出现在哪里,这样学生会产生深度的体验,收获不同的经历,并落实为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核心素养。
一场学习变革
这份教育报告也到了第七讲,这七讲的共同主题就是: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
在工业时代,老师怎么讲,你就怎么听,照标准做就可以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对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就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调配各种资源,迁移各种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当然,教师的角色也就要跟着转型,从资源的掌控者,变为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和调配者,把自己融入到资源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好了,这讲先到这里,来条分隔线:
感觉这讲重复的有点多,所以就相对简单点,有些例子也就不再总结,重点就是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
个人觉得就算是之前大家也没把学习的的责任揽在教师或者家长身上啊,小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时不时也会说:“学习是你什么自己的事。”所以说学习的责任一直都在学生身上,而且实打实的后果也主要都是学生自己来承担的。
只是时代变了,我们帮助孩子的方式也变了,当资源少时,我们希望能充分利用好资源,当我们可以调用了资源变多时,就要帮着做选择。而就学习本身而言,那教授的实验也可以说明一些:不要人教,孩子自己也会学习的。他的两次实验差不多一样。
刚好看到一篇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分享内容,值得思考一下:
1,为什么努力是没有用的?老师或父母老是说努力努力就会走到巅峰——才怪。如果这样,不是所有人都走上巅峰了吗?人生不是走斜坡,你持续走就可以走到巅峰;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学物理有物理的难点,学漫画有漫画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
2.人生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找寻你最拿手、最喜欢的事物,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你做迷魂汤、做水晶包或做漫画家、工程师,都一样。当你在做的过程中,要比其他人快,比其他人好。